阿英读书

阿英读书: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

钱杏邨,是其20年代初发表白话诗作品时最早使用的笔名,另有笔名魏如晦、阿英。安徽芜湖人。文学家、戏剧家和学者,也是现代文坛与郑振铎齐名的着名藏书家。

少年时代在家乡就读。青年时期生活曲折,阅历颇丰。1927年冬与蒋光慈等组织太阳社,是中国现代文学早期运动的组织领导者之一。

30年代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的文艺活动,贡献卓着。曾与郭沫若、夏衍联手创办《救亡日报》,并成立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宣传抗战的《文献》月刊,写作《碧血花》等宣弘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的话剧。1941年冬起,移家苏北,直接从事革命文艺和新闻工作,主编《江淮文化》等刊。1945年以后在文艺界任职甚多。生平收藏与着述甚勤,尤以对中国近代文学资料和文献的整理研究成就最大。着有小说集《义冢》,剧本《李闯王》,史论《晚清小说史》,随笔《夜航集》,辑有《鸦片战争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等。

卒后,由吴泰昌汇集其1927年-1977年部分作品编为《阿英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前有李一氓、柳亚子、夏衍、于伶的序文和忆文,附录有《阿英着作目录》。阿英认为,“无论研究新旧学问,中外学问,对于版本,是应该加以注意的。”(《版本小言》)故生平读书,重视鉴书和访书。其收藏对象,是当日乏人问津的晚清民国间通俗小说、词曲唱本、小报期刊和石印画报之类。

曾以旧书市场为“自己的乐园”,颇得“淘书”之乐。曾自述,“想到自己为着一些书,弄得节衣缩食,废寝忘餐,其艰苦也多可记”,乃写有《海上买书记》、《城隍庙的书市》、《西门买书记》、《苏常买书记》、《浙东访小说记》等访书随笔,笔墨生趣,恳挚可读。

并于1936年写作《海上买书记》至篇末时,以“孜孜写作缘何事?烂额焦头为买书”一语作结,颇传其神。利用丰富藏书,先后纂录有《太平天国的小说》、《红楼梦书话》、《鲁迅书话》、《近代国难史籍录》等专题书目。

生平藏书至10万种以上,于抗日战争期间和十年浩劫时期均有损失。50年代以后定居北京,坐拥书城,居邸位于交道口棉花胡同。据姜德明1979年9月撰文回忆,当时,“一进他正房的客厅,迎面便是一排硬木书橱,摆的全是旧书和期刊。中间案板上也摆满了一迭迭的旧书,那是他刚刚搜集来不及细读的,或者是他正在写作和研究时所用的书,因此有的书还夹有纸条。

走出过堂,经过一个极小的天井,便进入名副其实的藏书室了。旧壁架上全是整整齐齐的、一包包的书。

这些书大多是线装的,一律用毛头纸包装,纸质轻软而又结实,外面用毛笔写了书名和册数。偶然同人谈起一本书,他便领你到了这藏书室,很快便能抽出来。

”(《阿英坐拥书城》)1990年阿英之女钱小云(晓云)则总结道:“七十七年的人生,父亲与书结下了不解的缘份。他一世读书,着书,编书,藏书,爱书。

书,是他几十年痴恋不渝的伴侣;书,融进了他的生命”,而当“文化大革命”开始,阿英书房被封,藏书家被迫“与他的万卷藏书隔绝之际”,他还“痴立于书房门前”,“仿佛他的灵智,他的魂魄,他的生命力,都与那些藏书一起,被一把阴森的铁锁锁住了……”(《一生甘苦书与共》)。身后其藏书于1984年左右被发还,部分藏书1万余册捐赠故乡。1987年,安徽芜湖市于镜湖烟雨墩上建立了阿英藏书陈列室。

为您推荐

罗根泽读书

罗根泽读书:罗根泽(1900-1960)字雨亭,河北深县人。文史学家、作家。幼时随本地学者武锡珏习经史及古典诗文。1925年入河北大学。1927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同时攻读。毕业后,历任河南大学、西南联大、中..

赵迺抟读书

赵迺抟读书:赵迺抟(1897-1986)号廉澄,浙江杭州人。经济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曾回忆留学生活:“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白天在图书馆读书,在那里辟有我的专桌,闭馆后图书可放过夜。晚上回到所住..

叶圣陶读书

叶圣陶读书: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早年在家乡念书并做小学教师。“五四”运动前夕,他热情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受新思想,并投身文学革命运动,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成为该团..

张友渔读书

宗白华读书

宗白华读书:宗白华(1897-1986)祖籍江苏常熟,生于安徽安庆。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南京、青岛、上海各学校。因《华严经》词句优美,引起阅读兴趣,开始对佛学和哲学加以研究。尤钟情于庄子的哲学、人格及治学方法..

梁漱溟读书

梁漱溟读书:梁漱溟(1893-1989),北京人。着名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六岁开蒙读书。先后经过家塾、中西小学堂、启蒙学堂、顺天中学,后自学。自述幼年读完《三字经》后,不再读四书五经,而是读朗朗上口的《地球韵言》,并学英文,“..

潘光旦读书

潘光旦读书:潘光旦(1899-1967),宝山(今属上海)人。优生学家、社会学家。191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其间,每年暑假、寒假,他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我的计划是每个暑假学一种经书或史书,也曾搞过一个暑假的《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