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

禁书:

指统治阶层为政治或社会风化的现实功利目的,使用行政或专制手段干预典籍图书正常流通(如编集、印刷、贩卖、收藏、传播、阅读等)的行为。

禁书活动常伴有焚书事件发生。历史中国最早的政治性的禁书是在秦孝公“商鞅变法”时发生的。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发动的禁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禁书,对先秦文化产品的流传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秦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屡有禁书之举。

北宋苏辙(1039-1112)《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清人乾隆年间为纂修《四库全书》而发动的征书活动,因其“寓禁于征”的方策,对中国封建时代文化产品的积累和毁坏也是巨大的。其它着名的禁书事件有隋禁纬书案、北宋苏轼“乌台诗案”、南宋陈起《江湖集》案、秦桧禁野史案、明方孝孺案、禁戏曲案、清同治禁淫词小说、20世纪30年代禁“反动”书籍、60年代“破四旧”事件等。封建时代禁书常采取颁布禁书律令、转发禁书目录、抄家查禁、删改原本等手段,并常伴有对着者、书贾、读者的迫害制裁和株连。

从晚清始,禁书成为部分藏书家的搜求目标,如清姚觐元、柳亚子、孙殿起、邓之诚、邓实、马隅卿,今人唐弢、王煦华等都有专门收藏。清人姚觐元汇刊有《禁书总目》(咫进斋丛书本,1882),近人邓实汇集有《禁书目合刻》(国粹丛书本,1907),孙殿起编撰有《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雷梦辰编有《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等。以社会风化原因的禁书,历代历朝均有程度不等、范围大小不一的发生,大多以淫秽图书为限,有助于安定社会统治和管理秩序,但客观上不利于历史文献的保存。而政治性的禁书,往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直接造成社会思想文化产品的灭绝毁佚,在中国文献史上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有《中国禁书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禁书史上的被禁书目,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在世界史上,各国禁书也时有发生,着名者有16世纪罗马尼罗王禁毁书事件、基督教会的禁书、1933年德国希特勒在柏林国立歌剧院广场的禁毁书等。

其中罗马教廷于1559年首次发布禁书目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以后,便逐年增补,直至1696年。为此,有许多着名作家和学者的文学作品、学术着作被禁止流播直至毁失。

1948年,应社会文化时势的发展,罗马宗教法庭将《托伦托禁书目录》(1564年修订版)的第40次修订版公布于世。 参见 中国禁书大观

为您推荐

禁书目录➀

禁书目录:被封建政府明令查禁的书籍目录。又称“禁毁目录”。根据对被禁书籍的不同处理,还有“全毁书目”、“抽毁书目”、“违碍书目”等不同名称。禁书历代均有,《宋史艺文志》即着录《禁书目录》1卷。清乾隆间修《四..

禁书➀

禁书:文献学名词。指封建统治阶层为某种特定目的而采用行政手段干预书刊流通的行动。也指禁止刊行或阅读的书籍。有政治性禁书和道德性禁书两种。禁书常与*焚书相关联。我国最早的政治性禁书始于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前35..

乾隆禁书➀

乾隆禁书: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之际,在全国范围内收缴禁毁“违碍书籍”。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访遗书时,已有“忌讳字面,并无妨碍……亦不过将书毁弃”之语。此后愈演愈烈,一再下令实力查办、务期净尽。查禁内容十分广泛..

禁书

禁书目录

禁书目录 : 记录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被查禁或销焚的图书的目录。中国自秦始皇开始禁书、焚书,后世都曾禁止某些图书的刊行、收藏和流通。清代中期有禁书目录刊行于世。   清乾隆时期,借编修《四库全书》之..

《禁书目录》

《禁书目录》 : 一份被罗马教廷列为对天主教徒的信仰和道德有害的书籍目录。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被罗马教廷视为异端的马丁·路德新教和人文主义的书籍大量出现。罗马教廷于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