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刻本

写刻本:

明代中叶以后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的一种刻本类型。

明代中叶以前的历代刻本一直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但明代正德、嘉靖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横细竖粗、横平竖直、整齐方正的刻书字体,人称“宋体”、“匠体”或“硬体”字。这种古代印刷字体形成以后,很快流行开来,到明代末年以至整个清代,绝大多数刻本都采用了这种字体。

但宋体字有字形呆板、缺乏生气、千篇一律的缺点,所以明代中叶以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刻书者在刻印某些书时仍特意采用手写字体,特别是清代私家刻本,多请书法名家书写上版并由良工镌刻,如着名的《林佶四写》、《四妇人集》等。为使之与用宋体字刻印的本子相区别,故称之为“写刻本”。

而明代中叶以前的刻本由于无一例外都是采用手写字体,反而并不以“写刻本”相称。

为您推荐

五代刻本➀

五代刻本:五代刻书始于前蜀乾德五年(923)昙域和尚刻印的贯休《禅月集》。后唐长兴三年(932),根据开成石经始刻《九经》印版,连同《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共130册,至后周广顺三年(953)才告完成。后二年(955)又奉..

家刻本➀

家刻本:私人家中刻印的书。亦称家塾本。家刻本有以姓名称之者,如宋黄善夫本、明游居敬本;有以斋、堂、馆名称之者,如知不足斋本、世采堂本等。家刻本一般均精于校雠。家刻本记载最早见于《新五代史·和凝传》“集百余卷,尝..

辽刻本➀

辽刻本:古刻本名。辽国书禁甚严,不准外传,故所刻书流传极少。刻本有统和十五年(997)幽州僧行均着《龙龛手镜》等书。统和二十一年之前始刻佛经大藏1部,到辽兴宗时,称为《契丹藏》,过去认为已失传,且当作梵夹本,朝鲜刻的《大藏..

金刻本➀

唐刻本➀

唐刻本:唐代刻印的书。唐人刻书,初见于中唐时代,实物现存有咸通九年(868)刻《金刚经》、成都府卞家刻《陀罗尼经咒》等。前者字体浑厚劲拔,雕像妙相庄严,是很成熟的作品。余如乾符四年(877)、中和三年(883)刻印的历日,以及..

清刻本➀

清刻本:清代刻印的图书。特点是:(1)字体。清初刻书,仍有明末余味,字形长方,横细直粗。康熙以后有两种,一是硬体字,也称仿宋体,最为普遍,道光以前刻的较秀丽美观,撇长而尖,捺拙而肥,右折横笔肥粗,与明代正、嘉间的仿宋体已迥然不同;..

明刻本➀

明刻本:明代刻印的图书。其特点:(1)字体。明初(洪武至正德)多用软体字;有些仍承袭元末字体刀法。明中叶(嘉靖、隆庆间)大兴摹仿并翻刻宋本之风,字画横平竖直,如方块字,缺乏流利生动的气息。明晚期(万历以来)字体变长方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