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又名“法乐”。隋、唐燕乐大曲之一。源于东晋及南朝梁的“法乐”。用于佛教法令,故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传至中原地区后,与汉族的法商乐相结合。乐器有饶、钱、钟、磐、幢萧、琵琶等。演奏时,金石丝竹先后参加,然后合奏。法曲在初唐时极受重视,梨园主要为法曲的演奏和教学而设,专设有“法部”。唐玄宗的音乐创作也主要是法曲,并以梨园法部为试奏、排练、修改和完成法曲创作的场地。又别有“法部小部”的设置。《太真外传》:“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专为法曲的演奏提供后备人才。唐代法曲又搀杂道曲,而发展到极盛。中唐以后,法曲渐衰,但在宋代教坊四部中,仍专设“法曲部”。
为您推荐
调本性情: 古代乐教术语。李蛰《焚书、读律肤说》认为声色发于性情,由乎自然。礼义、声调、性情、自然,四者密不可分。“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
丁祭乐: 把孔子大祭所用之乐。把孔大祭在旧历春季二月和秋季八月第一个了日(古用干支记日)在各地了 L 庙举行。明清以来规定的仪程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撰、送神六项,以乐歌贯彻始终。乐章固定为:迎神奏《昭平》,..
龟兹乐: 又名“龟兹伎”。古代乐曲名。在隋、唐七部、九部、十部乐中,专设有“龟兹乐部”或“龟兹伎”。宋代教坊四部仍专设有“龟兹部”。《隋书·音乐志》载:龟兹乐“起自吕光灭龟兹(382),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
..
高昌乐: 古代乐曲名。《隋书·音乐志》载:“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乃得其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隋七部、九部乐中,尚无此名。唐代始列为十部乐之一。舞人著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
坐部伎: 唐代宫廷乐舞两大类别之一。与立部伎相对。《新唐书·礼乐志》:“又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日唐书·音乐志》载其乐舞有..
十部乐: 唐代宫廷燕乐。唐承隋代乐舞制。贞观十一年到十六年(637—642)始增删《九部乐》为《十部乐)},--og:(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入《高昌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