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篇: 指《诗经》,亦用作《诗经》的代称。相传古时《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存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有目无诗,实有三百零五篇,举成数称为三百篇。《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欢迎来到文学网!
静坐: 理学家修养心性的基本方式方法之一。源自佛教、道教之*“禅定”、* “入静”。旨在收敛身心、排除杂念,使精神贯注专一。《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程颐)接学者以严毅。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
居必择乡: 语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浸染)之滫(尿),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意谓环境对人的发展成..
四始: ①《诗经》之“四始”。历来众说不一:(l)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诗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坐言起行: 谓言论必须可行,后引申为言行必须一致。《荀子·性恶》:“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明清之际颜元反对理学家“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提倡“实学”,认为“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期如孔门博文..
啬: 爱惜;保养。道家修养方法。《老子·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