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偕: 元教育家。宇子永,学者称宝峰先生。庆元慈溪(今属浙江)人。私淑
杨简之学,终身不习举业,隐于大宝山麓从事教育。他继承陆九渊“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的观点。认为心永恒存在,派生万物,“天地万物有无一体,风云雨露无非我也”(《赵宝峰集》卷首)。重视教育的作用。谓“人性皆善”,自孔子殁后,大道不明,人心受蒙蔽,教育可帮助“改旧染之非”,使天理复明;教育可以积极推动政治,学校应“有资于政事”(《赵宝峰集》卷一)。政府官吏应常到学校与师生讨论人物善恶、政事得失,并制定惩恶扬善的措施,达到善天下之俗,成天下之务的目的。主张把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并与政治协调。他重视个人修养,认为治国理民,惟大行公道才能得人心,而修己是行公道的根本。解除人心之蔽,须通过“反观”方法,静坐内省以明心中之理,“若恐迷复,则于夙兴入夜之时宜静坐以凝神”(《宋元学案》卷九十三),不可放逸。重视对封建道德身体力行,称“纵读人间万卷书,身无实行亦徒为”(《赵宝峰集》卷二)。他批评元代学者“学文不知道,学武不知兵”,认为“拘于今世之选法,窃行上古之遗意,岂不难哉”!著有《赵宝峰集》,《宝云堂集》。
为您推荐
熊本(1304—1370): 元经师。字万卿,又字万初。抚州路临川(今属江西)人。父绍,进士。父子自为师友。年十八,即下帷讲授,郡之俊秀多从之。曾负笈徒步至崇仁山中,摘经中所疑求教于吴澄,受到器重。宋末,刘须溪以文辞名于当世,人争慕效..
程端礼(1271—1345): 元教育家。字敬叔,号畏斋。庆元路鄞县(今属浙江)人。皇庆、延祐间为建平、建德教谕。至治、泰定间,历铅山稼轩、集庆江东两书院山长。在稼轩,曾追还为人所占之书院学田。在江东,孛儿只不图帖木儿遣近侍子..
张栻: 元经师、学官。字达善,其祖先为蜀导江人,后侨属江左(今江苏)。曾师事王柏,受朱熹之学。自《六经》、《论语》、《盂子》传注,至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著作,无不潜心研究。至元中,行台中丞吴曼庆聘为江宁学宫教授。..
许谦(1270—1337): 元教育家。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婺州路金华(今属浙江)人。幼孤力学,曾受业于金履祥,后专事讲学,地方官屡欲荐举,皆固辞不受。皇庆二年(1313),应肃政廉访副使赵宏伟之命赴金陵执教。
不久回乡,..
刘因(1249—1293): 元教育家。一名骃,字梦吉,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其住室
名“静修”,学者称静修先生。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史称其“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
黄叔英: 元学官。字彦实,慈溪(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戆庵先生。黄震子。少负异才,经史百氏无不成诵,尤邃于经术。素以躬行为本。历晋陵、宣城、芜湖三学教谕,曾为和靖、采石两书院山长。以家学教授于闽越,受业其门者,皆卓然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