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339—401): 东晋学者。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少笃学、博览群书,以通才闻名。历官中书侍郎、豫章太守、余杭令。尊崇儒学,不喜玄学。以为王弼、何晏崇尚虚浮,“其罪深于桀纣”。在地方官任内,兴修学校,课读《五经》。自己修礼洁身,“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批评国学讲诵松弛,考课之绩不著。建议“精加督励,严其师训,举善黜违”。著有《春秋穀梁传集解》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
谢石(327—388): 东晋名将。字石奴,陈留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淝水之战时,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与谢玄、谢琰等大破前秦军。“戎车方静”,积极提倡兴复儒学教育。太元九年(384)上《请兴国学疏》,强调教育在“陶铸”人品中的重要..
袁瓌: 东晋教育家。字山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累官至临川郡太守,后为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曾上疏请建国学,得到晋成帝的赞成。咸康间,建有太学。认为教育的作用,在“崇典训以弘远代,明礼乐以流后生,所以导万物之性,畅为善..
李充: 东晋学者。字弘度,江夏(今湖北安陆)人。历任剡县令、大著作郎、中书侍郎等职。整理秘阁书籍。按经、史、子、诗赋四部分类,对中国图书分类法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术上初好刑名,后崇道家,亦不排儒。认为礼教之弊在“仁义..
庾亮(289—340): 东晋大臣。字元规,颖川鄢陵(今属河南)人。晋明帝的国舅,曾受遗诏与王导等共辅成帝,任中书令、平西将军等职,执掌朝政。认为要巩固帝王之业,礼义之教与兵革武事缺一不可,尤其是经过大动乱后的东晋,急待恢复儒学教..
戴邈: 东晋学者。字望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好学,弱冠举秀才,尤精《史记》、《汉书》。历官邵陵内史、丞相军咨祭酒、征南军司。东晋初,上书请修学校。认为“帝王之所务,莫重于礼学”(《晋书·戴邈传》),兴学重教乃古来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