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丛刊社

杂文丛刊社:

《杂文丛刊》创办于1941年4月上海“孤岛”,杂文丛刊社因此而得名。

1940年后,上海“孤岛”发表杂文的阵地只剩下《大美报·浅草》、《正言报·草原》等,杂文创作处于沉寂状态。1941年皖南事变后,形势更加险恶。

《杂文丛刊》即在“重振杂文”的声浪中创立。成员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进步青年学生,有钱景雪、王兴华、吴弘远、李澍恩、黄磐玉,东吴法学院学生陈次园、大学学生葛正德以及上海中学学协代表蒋伯申等人。

《杂文丛刊》共出九期,历时八月。头五期称辑,分别以古代宝剑命名,如:《鱼藏》、《干将》、《莫邪》、《湛卢》、《纯钧》,第六期《巨阙》不称辑,六册后来合集发行,称《游刃集》,后三期改名《棘林蔓草》,以生命力坚韧的植物为刊名,如第一分册《紫荆》,第二分册《菖蒲》,第三分册《水莽》。巴人在《四年来上海文艺》中评论《杂文丛刊》使“上海文艺工作者已经一体感到更好的、更直接的现实批评的武器,还是鲁迅式的杂文。”《知识与生活》半月刊说它是:“一柄锋利的短剑,使魔鬼们不敢正视而敛形。”(书评:《〈鱼藏〉是一把短剑》)。

为您推荐

杂文还废不得说

杂文还废不得说:萧军作。初载于1942年5月14日延安《谷雨》第5期,收入1984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版《延安文艺丛书·散文卷》。1942年,在延安有过关于杂文的争论。有人认为延安是光明的革命圣地,木需要杂文了。萧军认为:“杂..

杂文(新闻)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政论。是介乎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兼有文学和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既包含文艺的因素,又包含政论的因素,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弢语),是..

报刊杂文、通讯和社论(新闻)

报刊杂文、通讯和社论:张友渔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本书收集的是作者在20年代及30年代,在报纸上发表的通讯、杂文和社论。文章反映的是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也反映了一些国际..

刘尊棋通讯杂文选(新闻)

林放杂文选(新闻)

林放杂文选:林放著,新华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本书为《中国记者丛书》之一。作者原名赵超构。本书收集的是作者“文革”前后写的杂文,而且是从1985年出版的《世象杂谈》和1986年出版的《未晚谈》两本杂文集中选录的。..

杂文的写作方法

杂文的写作方法 : 写好杂文,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杂文是把政治和文艺融为一体而区别于一般论文和文艺创作的一种独立的文体。了解这个特征,对于学习杂文写作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常说..

杂文

杂文 : 以短小、锋利、活泼、幽默为特点的文体。这种文体是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把说理性与文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接发表评论,评论现实,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早在先秦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