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赋_
俳赋:中国赋体的一类。又称骈赋:。在两汉古赋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盛行于六朝时期。“俳”、“骈”为对句、对偶的意思。孙梅在《四六丛话》中说:“左(思)、陆(机)以下,渐趋整炼;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其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句式整炼,多用四字对和六字对,语句华丽、新巧。同时题材也不再是什么京都、宫室、山川,而多是一些咏物、感时、抒情之作。代表作有江淹的《恨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但大多数作品终以藻语润饰太过,又往往缺少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而流于形式。
七月派: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因胡风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自1937年10月起,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文学丛书《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
《将相和》:,中国京剧作品。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强赵弱。秦王索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捧璧入秦,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相如也逼秦王击缶,免受其辱。归国后,相如被拜为上卿。老将军..
贝克特,S.:爱尔兰戏剧家、小说家。长期居住在法国,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卒于法国巴黎。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恩尼斯基伦的波尔托拉皇家学校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意大利文和法文,获学士学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为二十四史之一。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