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

穆青:

【生卒】:1921.2.6—

【介绍】:

原名穆亚才,笔名有吴寄晨。

原籍河南杞县,出生于安徽蚌埠市。1937年参加革命,当过八路军的师宣传员、敌工干事、民运干事和剧团的文化教员等。1938年后随军转战晋西北、晋察冀、冀中等敌后根据地。

1940年7月回延安后,在“鲁艺”文学系学习。

毕业后,担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943年8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报告文学《雁翎队》,以简练而带有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白洋淀游击队巧妙打击侵略者的故事,受到延安文艺界注意。

抗战胜利后,到东北任《东北日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其间,发表了通讯报道《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诗——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月夜寒箫——记长春城外中秋夜》、《一枪未放的胜利——记解放长春的经过》等。

1949年春调任新华社总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并参加解放武汉、长沙和衡阳宝庆战役。

出版有通讯集《湘中红旗》(1949年)和《南征散记》(1950年)等。

解放后,先后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总社国内部主任和总社副社长等职。其通讯报告《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与冯健、周原合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吕》(1978年,与陆拂为、廖由滨合写)和《一篇未写完的报道》(1979年,与陆拂为合写)和《历史的审判》(1981年,与郭超人、陆拂为合写)等,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穆青的通讯报告善于选择人民所关心的重大事件,文字活泼生动,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艺术魅力。曾多次出国采访,着有通讯集《意大利散记》等。

为您推荐

魏中天

魏中天:【生卒】:1908.6.10—【介绍】: 字旭日。笔名有中天、笳音等。广东五华人。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并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在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肄业。与谢冰莹、王莹、陈波儿同学。1929年在《语丝》周刊连载长篇..

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

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以群作。发表于1941年7月25日《中苏文化》第9卷第1期“抗战四年来之新文艺运动特辑”,收入1943年2月作家书屋出版社报告文学选集《战斗的素绘》(后改为《南京的虐杀》)一书作为“代序”。这是对抗战..

魏东明

魏东明:【生卒】:1915.10.20—1982.1.17【介绍】: 原名杨戊生。笔名有东明、君辰、杨君辰等。浙江绍兴人。生于天津。出身贫寒。1931年后在北洋工学院、清华大学读书时,写了不少反抗现实的诗文,刊登在《清华周刊》、《清华副刊..

论小品文

“作揖主义”

“作揖主义”:刘半农作。初载于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5号;初收于1934年6月北平星云堂书店版《半农杂文》。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在这篇题名“作揖主义”的杂文中,他又尽用反语,在貌似恭敬的..

关于“报告文学”

关于“报告文学”:茅盾作。发表于1937年2月《中流》第1卷第11期。文章根据我国当时正在兴盛的报告文学写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这种文体的新观点,认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

杂文还废不得说

杂文还废不得说:萧军作。初载于1942年5月14日延安《谷雨》第5期,收入1984年3月湖南人民出版社版《延安文艺丛书·散文卷》。1942年,在延安有过关于杂文的争论。有人认为延安是光明的革命圣地,木需要杂文了。萧军认为:“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