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 :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以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不是一个文学流派。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吴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流"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和"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因此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上述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展现了当代世界和人的复杂景象。面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复杂性,一些作家认为过去写实主义的方法,一定环境一定性格的单一方法,不足以表达已经被认识到的复杂性,需要寻找一种表现这种复杂性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意识流的方法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形成的。因此,意识流方法并不纯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它是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观念中派生出来,为表现这种人的观念服务的。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回忆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陶的作品《变化》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种结构。长达 300多页的小说的全部故事是写主人公从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时在车厢中所度过的20多个小时。但作品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这20多个小时在火车上发生的事,而是写在这段时间内在主人公内心、在他的意识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主人公坐在车厢内,他的意识活动达到了巴黎、罗马,他的事业和他的家庭、私人生活;而他的意识活动所构成的场景又与他坐在由巴黎去罗马的火车车厢中这个中心环节相联系。于是在这20个小时的叙述时间内展现了主人公20余年的生活以及他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和憧憬。
  意识流小说没有划一的规格,在实际上的运用也各不相同;不但此一作家与彼一作家不同,此一国意识流往往和彼一国也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经常有变化和发展。加上现代各种文学流派(例如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因此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更为纷杂,变幻无穷,不能用一些不变的原则将它束缚住。公认的意识流的著名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等。
  参考书目
 P.de Boisdeffre,Où va le roman? Paris, 1962.
 R.-M.Albérès, L`Aventure intellectuelle du XXe siècle,Paris, 1969.

为您推荐

屏幕意识

屏幕意识 : 电视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时,脑子里一定要有屏幕感,要精心追求屏幕效应,因为电视艺术创作的一切最终都要体现在电视屏幕之上。这种鲜明的屏幕感和对屏幕效应的认知与把握..

《小说审美意识》

《小说审美意识》:艾斐着。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6月版。35万字。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方法研究小说理论、探讨小说创作的论着。从美学特质和审美意识论述小说艺术的特点与规律。融汇美学心理学和文艺学,对现实的文艺理论态..

《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

《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洪子诚着。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20万字。考察80年代文学创作现象、思潮、特点。力图抓住80年代创作特征,探讨得失。重点分析作家自我意识中的感伤、寻根、忏悔、渴望等复杂的精神..

《艺术·现代意识和他的参照系》

《电视意识论》

《电视意识论》 : 刘炘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全书分为7章,分别论述了电视效益观念、电视对象观念、电视审美观念、电视系统观念、电视符号观念、电视技巧观念和电视创新观念等问题。 ..

《批评意识》

《批评意识》:[比利时]乔治·布莱着。郭宏安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版。24万字。作者是“日内瓦学派”的着名代表,其批评思想在欧洲和美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着作很多,其中本书被公认为阐述意识批评方法论的最..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瞿世镜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2月版。19.5万字。旨在把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创作和理论探索作为一个打破传统规范、建立新型规范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来考察。作者把比较文艺学、微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