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布拉·伊卜拉欣·杰布拉

    杰布拉·伊卜拉欣·杰布拉 :

生于巴勒斯坦伯利恒一个基督教家庭。高中就读于耶路撒冷拉什迪亚学校,后考入耶路撒冷阿拉伯语学院。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48年获得文学批评硕士学位。1948年起定居伊拉克,并在巴格达大学文学院外语系任教。1948~1952年,获美国研究机构提供的奖学金赴哈佛留学。

他的文学创作始于1940年,共创作60多部作品,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出版。著有短篇小说集《汗水及其他故事》(1956),诗集《城市的七月》(1959)、《封闭的轨道》(1964)、《太阳的焦灼》(1979)。最突出的成就还是他的中长篇小说,有《长夜的呼喊》(1955)、《小街的渔夫》(1960)、《船》(1970)、《寻找瓦利德·迈斯欧德》(1978)、《没有版图的世界》(1983,与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合著)、《别的屋子》(1988)、《赛拉布·阿凡日记》(1992)等。1986年写了自传《第一口井》,回顾了自己从5岁到12岁的童年生活和伯利恒的社会图景和乡村风貌。“第一口井”既隐喻了自己生命的初始,又蕴含着巴勒斯坦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杰布拉的小说刻画了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起至70年代初巴勒斯坦流亡在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群像:痛苦、迷惘、追求、爱情、忧思……小说《寻找瓦利德·迈斯欧德》轰动阿拉伯文坛和世界文坛,被阿拉伯作家协会评为20世纪105部最佳阿拉伯语中长篇小说之一。此小说主人公瓦利德·迈斯欧德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一位流寓伊拉克的巴勒斯坦知识分子,功成名就,但巴勒斯坦的失地丧国是他心底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小说以瓦利德的突然失踪开篇,在全书12章内以倒叙和闪回、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等手段,通过8个叙事者断片式回忆拼贴成了瓦利德的生平。他们在寻找瓦利德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和属性。

杰布拉长期受西方教育,谙熟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他主张阿拉伯文学应吸取西方文学的长处,并践行这一理念。如在《船》和《寻找瓦利德·迈斯欧德》两书中,可明显看出其作品结构受到英国小说家劳伦斯·德雷尔的《亚历山大四重奏》和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影响。多声部复调的叙事结构,时空交错,意识流等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在杰卜拉作品中非常明显。

杰布拉的文学成就得到了阿拉伯文坛和世界文坛的认可和嘉奖。他先后获得意大利欧洲文学奖(1983)、科威特文学艺术奖(1987)、伊拉克小说文学奖(1988)、阿联酋苏勒坦·阿维斯科学和文化奖之文学批评奖(1989)、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文学艺术勋章(199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怀尔德翻译奖(1991)。

为您推荐

伊斯哈克·穆萨·侯赛尼

伊斯哈克·穆萨·侯赛尼 : 生于耶路撒冷,在奥斯曼帝国国立学校学习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英语。先后在开罗美国大学、开罗大学文学院求学。1930年毕业后赴伦敦大学东方研究院学习,1934年获结业证书,同年..

杰米勒·艾布·苏拜赫

杰米勒·艾布·苏拜赫 : 生于约旦的杰里科。在姆哈伊姆艾因接受小学教育,1967年在安曼完成中学课程,1975年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曾在多家海湾阿拉伯报纸担任文学编辑,数家阿拉伯文化杂志担..

格桑·卡纳法尼

格桑·卡纳法尼 : 生于加沙市一个律师家庭。1948年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后,随其他难民被迫流亡到黎巴嫩,后随家人迁至叙利亚大马士革。曾就读于大马士革大学,任教于科威特,从事文学创作和新闻工作。20..

易卜拉欣·纳斯鲁拉

内玛特·米尔扎扎德

内玛特·米尔扎扎德 : 出生于马什哈德,毕业于电信学校,在马什哈德电信部门工作。主要诗集有《音信》(1968)、《斋食》(1970)、《前定之夜》(1978)、《血之花》(1979)等。其中《斋食》是奠定其诗坛地位的代表作,..

伊米勒·哈比比

伊米勒·哈比比 : 生于海法(今属以色列),并在海法长大。曾在海法做过建筑工人,后在海法炼油厂工作。1956年移居至以色列拿撒勒,直至去世。哈比比1940年加入巴勒斯坦共产党,同时开始了其记者及文学创作生涯..

阿卜杜·克里姆·卡尔米

阿卜杜·克里姆·卡尔米 : 生于巴勒斯坦图勒卡姆。在大马士革接受了中小学教育,毕业于耶路撒冷大学法律系。曾在海法当过律师。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创作诗歌号召人们起来点燃革命烈火。其长诗曾歌颂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