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 :

生于东京。父亲是日本作家及评论家吉本隆明。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芭娜娜大学期间开始创作,23岁时发表代表作《厨房》,并获得日本“海燕”新人文学奖,后来又陆续获泉镜花奖、艺术选奖等,作品被翻译成美、德、意、英、法、中等多国语言。1989年,长篇小说《鸫》获得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并于次年改编成电影。她创作精力充沛,发表了许多作品,连年雄踞日本畅销书榜首。

芭娜娜从女性角度出发刻画了情感细腻勇敢积极的世界,作品强调了从死亡阴影中走出重新开始生活的真谛。其小说得到日本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欢迎,这与贯穿作品的“丧失与疗伤”功能密不可分。吉本芭娜娜笔下的青年男女敏感忧郁,同时对生命又充满着深深的依恋。

其他主要作品有《泡沫》(1988)、《哀愁的预感》(1988)、《白河夜船》(1992)、《菠萝布丁》(1989)、《水果篮子》(1990)、《北角》(1990)、《芭娜娜爱唱歌》(1991)、《浮生》(1991)、《吉本芭娜娜访谈集》(1992)、《蜥蜴》、《甘露》(1994)、《梦的种种》(1994)、《忠狗的最后恋人》(1994)、《蜜月旅行》(1997)、《硬派·硬石》(1999)、《阿根廷婆婆》(2002)等。

为您推荐

伊朗立宪运动

伊朗立宪运动 : 从19世纪起,伊朗从昔日的文明强国一下跌落为愚昧落后的弱国,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出让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主权。这种巨大的现实落差首先促使了伊朗知识阶层的觉醒,他们认识到要..

萨伊德·纳非西

萨伊德·纳非西 : 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小学就读于其父亲创办的新式学校,并在德黑兰当时唯一的一所新式中学完成了中级教育。15岁时,兄长将其送到欧洲深造,在瑞士和巴黎大学接受高等教育。1..

阿卜杜·卡迪尔·哈桑

阿卜杜·卡迪尔·哈桑 : 生于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因家境贫寒,少年时代被迫求职谋生,直到17岁才有受教育的机会。随后在马拉喀什的伊本·尤素福大学学习阿拉伯语语言学。曾在摩洛哥驻约旦、埃及、苏丹、..

本事与情节

让·安鲁什

让·安鲁什 : 生于卡比里亚小山村一个罗马天主教徒家庭。柏柏尔族人。幼年时随家人移居突尼斯,先后在突尼斯和巴黎接受教育。与C.戴高乐交情甚笃,曾积极穿梭于阿尔及利亚与法国之间,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

陶菲格·尤素福·阿瓦德

陶菲格·尤素福·阿瓦德 : 生于黎巴嫩山省。曾在贝鲁特的圣约瑟夫学院求学。1934年毕业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曾在《闪电》《呼唤》《火炬》《白昼》等多家报社任编辑。1941年因参与民族主义运动而..

霍斯陆维

霍斯陆维 : 出生于伊朗克尔曼沙。其家族是恺加王室成员,他本人是法特赫阿里国王的曾孙。霍斯陆维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天资秉异,少年时期即出口成章,赢得诗名,深受当时克尔曼沙总督埃拉杜勒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