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

    《自由之路》 :

包括《理智之年》(1945)、《缓期执行》(1945)和《痛心疾首》(1949)。

《理智之年》写的是1938年6月13日前后48小时之内的事情。35岁的马蒂厄是巴斯德中学的哲学教师,他不爱相好7年的情妇玛赛儿,却爱着学生鲍里斯的姐姐伊维什,可是下不了进行“选择”的决心。他不想和已经怀孕的玛赛儿结婚,想让她打胎又没有钱,后来偷了歌女洛拉的钱,但玛赛儿不想打胎,并且与马蒂厄分手了。被歌女洛拉纠缠的鲍里斯不爱洛拉,而伊维什则谁也不爱。

马蒂厄不满现状、渴望自由,甚至想到西班牙去参战,但是并不付诸行动。他羡慕老同学布吕内是共产党员,自己却不愿入党。他爱伊维什又不敢表白。总之他精神空虚、优柔寡断,他拒绝介入,因而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最终陷于十分孤立的境地。小说表现了人生的荒诞和不幸,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人们无所适从的状态和对西班牙内战的冷漠态度。

《缓期执行》叙述英国和法国向A.希特勒让步,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居然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实这个协议只能延缓而不可能消除战争。马蒂厄虽然应征入伍上了前线,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认为战争与和平反正是一样的。小说描写了希特勒与英国首相N.张伯伦、法国总理É.达拉第等历史人物,表明战争是世界荒诞的证据,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注定要打仗。这时候人们不再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追求抽象的自由,而是全部被卷入了枪林弹雨的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指望法国能避免战火。

《痛心疾首》写战争爆发后的1940年夏天,法国军队一触即溃,大败而逃。马蒂厄觉得自己从来都一事无成,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于是参加了敢死队。6月18日早晨,德军侵入他们所在的村庄,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钟楼上坚守。他射击的每一颗子弹,都是对从前由于顾虑而没有做成的事情的报复,以此来补偿他过去的犹豫怯懦和苟且偷生。他死守了规定的15分钟,才倒在血泊之中。这种向过去、向世界的射击虽然荒谬,但他终于通过选择和行动获得了自由,从而成为一位存在主义的英雄。共产党员布吕内被俘后押送到德国,在战俘中组织了抵抗活动。

萨特本来还要写作第4部《最后的机会》,让马蒂厄找到自己的归宿,能够自由地介入他认为有意义的事业,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只是留下了一些片段。

萨特的小说具有存在主义的独特风格,刻画的是迫使人不得不作出种种选择的困境,描绘的是他们在作出选择之前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所以被称为“处境小说”。主人公马蒂厄是当时法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思想和行为充满了矛盾。他从犹豫观望到勇敢战斗的转变过程,反映了萨特本人的思想历程,同时也是法国知识阶层向往自由、进行积极的自我选择的过程。

为您推荐

《申报·自由谈》

《申报·自由谈》 : 《申报》的主要副刊之一。《申报》是中国创办最早、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人安纳斯脱·美查等在上海创办,1907年5月30日开始由华商经营,中经敌伪和国民党政府接管,至1949年 5月..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文艺自由问题的论争 : 30年代现代文坛上的一场文学论争。1931年底,《文化评论》创刊号,发表社评《真理之檄》和胡秋原的《阿狗文艺论》,以"自由的知识分子"的姿态,在批判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的同时,也把矛头对..

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 :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也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

《自由结婚》

左翼作家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左翼作家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 1931年12月15日,胡秋原主编的《文化评论》在上海创刊,在发刊词《真理之檄》中他表示:“我们是自由的知识阶层,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说明一切批评一切,我们没有一定的党..

《自由周刊》

《自由周刊》 : 1925年8月1日创刊于北京。由王统照、宋介编辑,北京中国大学出版部发行,16开本。1925年10月停刊,共出12期。《自由周刊》第一卷第一号封面《自由周刊》的创刊正值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

《自由中国》

《自由中国》 : 1938年4月1日创刊于汉口,由臧云远、孙凌编辑。月刊,24开本,自由中国社发行,发行人为阎云溪,新知书店总经营。同年6月20日出至第1卷第3期因武汉沦陷而停刊。1940年10月1日在桂林复刊,出版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