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壁纸》

    《黄色壁纸》 :

故事采用第一人称的准自传体叙述方式,以作者患产后暂时性精神抑郁症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位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在父权制婚姻的家庭中备受摧残,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故事。叙事者“我”被丈夫带到一处偏僻的老宅中疗养休息。丈夫是一位有名的医生,诊断“我”患有轻微的歇斯底里心理障碍,强迫“我”住在狭窄的育婴室,窗户被封死。为了让“我”早日康复,丈夫禁止“我”工作、写作,每天只能在家中休息。“我”坚持偷偷写日记,但长时间禁闭生活、缺乏交流,心理状态变得异常郁闷沮丧。“我”不喜欢自己的房间,尤其是房间里的黄色壁纸,它已大片剥落,肮脏发霉,令人作呕。“我”发现壁纸上仿佛有个奇怪的身影,像是一个在地上爬行的女人。后来“我”又发现壁纸的表层图案也在移动,好像是许多在地上爬行的女人。疗养结束之际,“我”把房门锁上,撕掉了整个屋子的壁纸,在房间里自由地爬行。

小说以细腻大胆的笔触揭示了父权社会导致女性精神压抑、走向疯狂的主题。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婚后无权控制自己或子女的财产,未经丈夫许可也不能签署任何法律文件或提出诉讼。女性始终是男性的附属品,婚前是父亲的财产,婚后成为丈夫的财产。女性的活动领域同样受到限制,没有表现创造力和精神诉求的空间,没有和男性平等的话语权,没有选举权。作者用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产后抑郁症”来象征父权社会的虚伪和罪恶。小说中“黄色壁纸”一再出现,充满了象征意味,黄色壁纸隐藏的爬行女人也成为那个时代所有被压迫女性的写照。女主人公对黄色壁纸的厌恶,实质上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厌恶。束缚在性别歧视的壁纸内,女性只能卑微地爬行,为了争取自由,就要撕破壁纸进行反抗,而自由是昂贵的,要以疯癫为代价。

作品展现了19世纪末女性的真实生存困境,女主人公的疯癫过程正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体现了作家对当时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与批判。被视为美国早期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

为您推荐

萨尔维格,O.

萨尔维格,O. : 生于手工业者家庭。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艺术史和哲学。194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绿色的诗》。此后陆续出版诗集《我自己的房子》(1944)、《为数众多》(1945)、《人》(1948)、《郊区的诗》(1974)..

哈加林,G.G.

哈加林,G.G. : 生于阿尔纳峡湾,卒于阿克拉内斯。青年时期曾在渔船上工作。1916年入雷克雅未克的拉丁文学校学习,1年后去挪威,当过记者、教师。1927年回国后在北部的伊萨菲厄泽任图书馆馆长,1946年移居首都..

苏姆,P.

苏姆,P. : 生于哥本哈根,卒于哥本哈根。1746~1751年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为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和教授,著有《丹麦史》(1782)。 苏姆是18世纪丹麦的日耳曼文艺复兴运动发起人之一。他们对丹麦当时全盘接受..

金,T.

《福尔孔世家》

《福尔孔世家》 : 共分两部。第一部描述11世纪末的瑞典,有一个名叫福尔彻的海盗首领背着一袋窃来的金银回到瑞典。巫师的女儿为他生下3个儿子。后来福尔彻的一个孙子成了瑞典国王手下的贵族,两个儿子也..

哈里斯,J.C.

哈里斯,J.C. : 生于佐治亚州伊顿敦,卒于亚特兰大。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抛弃了他们母子,母亲依靠做位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哈里斯故居裁缝及在邻居家中打零工维持生计。因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的教育主要得益..

西古尔德松,O.J.

西古尔德松,O.J. : 生于农民家庭。1943~1944年在纽约攻读文学。16岁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的同时兼任校对和编辑。第一部长篇小说《农场的影子》(1936)描述自己饥寒交迫以及参加激进组织的经历。长篇小说《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