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普曼,A.

    兰普曼,A. :

生于安大略省小镇莫佩斯,卒于渥太华。父亲是亲英的英国国教会牧师。兰普曼从小体弱多病,一开始由父亲在家里教育,培养了对诗歌艺术的兴趣爱好。1879年起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的三一学院,在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常向校刊投稿,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兰普曼才华横溢,大学期间因学业成绩杰出多次赢得奖学金。1882年毕业后,他曾任中学教师。1883年赴渥太华的联邦邮政部任职。其间结识了另一位联邦诗人D.C.司各特,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密友,常在一起切磋诗艺。1892~1893年,他与司各特、W.W.坎贝尔一起为多伦多的《环球邮报》撰写每周一次的《美人鱼客栈》专栏,讨论诗歌、政治、宗教等问题。兰普曼还加入了渥太华的文学、科学、社会科学俱乐部及费边社,并于1895年入选加拿大皇家学会。自1893年起,兰普曼的诗作就大量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主要期刊上。1899年病逝,时年37岁。

印有A.兰普曼头像的邮票(加拿大)

兰普曼被誉为“最出色的联邦诗人”,但因早逝,只有《小米丛中及其他诗歌》(1888)和《大地抒情诗集》(1895)两部诗集在他生前出版,去世前他正在校对第三部诗集的清样。兰普曼去世后,挚友司各特为他出版了第三部诗集《艾尔西奥尼》(1899)及多部其他诗集,包括《兰普曼诗集》(1900)、《大地抒情诗》(1925)、《在朗索尔特及其他新诗》(1943)和《兰普曼诗选读》(1947)。司各特去世后,人们将他遗留的一批爱情诗稿结集为《兰普曼的凯特》于1975年出版。

兰普曼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推崇W.华兹华斯、J.济慈等诗人,主张师法自然,借助想象力进行创作。大自然为他的自然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安大略省的旷野乡村在他笔下被蒙上一层梦幻色彩。然而在兰普曼的笔下,大自然并不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安慰,有时它又是冷酷严峻且令人畏惧的,而这恰恰是加拿大自然环境的真实状况。他的自然诗擅长运用感觉意象,富于音乐感与画面感,生动逼真,诗人因而被赞叹“具有一双像摄影机镜头般的眼睛”。

兰普曼后期不多的几首社会诗矛头直指上层富裕阶级,流露出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他对社会不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悟,并进行有力的讽刺与抨击。如批评政客玩弄权术的《当代政客》,强调社会弱势群体走投无路时就会造成动乱的《致百万富翁》,探讨未来社会阴森黑暗的根源在于噩梦般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的末日》等。这些诗歌表露了诗人的鲜明爱憎,即对社会不公的憎恨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兰普曼擅长写十四行诗,自然诗更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加拿大山水的生动画面。尽管他的诗歌明显受到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依然以天赋的才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

为您推荐

希尔兹,C.

希尔兹,C. :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欧克帕克市,卒于维多利亚。希尔兹1957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汉诺威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71年入加拿大籍。1975年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与加拿..

《热尔米妮·拉瑟特》

《热尔米妮·拉瑟特》 : 热尔米妮是个农村少女,从小父母双亡,15岁来到大城市里的咖啡店当女仆,被一个男侍者奸污怀孕后被迫堕胎。此后她多次给不同的主人当女仆,最后服侍一位贵族老处女瓦朗德伊小姐。可..

德里斯勒·德·萨勒

德里斯勒·德·萨勒 : 生于里昂,卒于巴黎。父亲是里昂的丝绸商。德里斯勒·德·萨勒博学多才,勤于笔耕,留下了100多卷各类作品。如《巴蒂纳德,讽刺诗》(1765)、《笛卡尔与牛顿之比较》(1766)、《渔猎词典》(17..

《沼泽地的拓荒者》

《伯母》

《伯母》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川一家因为日本侨民的身份被迫从西海岸迁往不列颠哥伦比亚内陆。《伯母》就是她根据自己和家人的这一亲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伯母》主要涉及1941~1972年的情..

司各特,D.C.

司各特,D.C. : 生于安大略省渥太华市一个卫理公会牧师家庭,卒于渥太华。父母虽不富裕,但注意从小培养他对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兴趣,使他练就了一手娴熟的钢琴演奏技能。他曾入读魁北克省斯坦斯泰德学院。1..

克罗耶奇,R.

克罗耶奇,R. : 生于阿尔伯塔省一德裔农场主家庭。从小热爱西部草原,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土著神话、民间传说等都非常熟悉,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他就读于阿尔伯塔大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