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温,詹姆斯 : 小说家、剧作家。生于纽约市,居住在黑人聚居的哈莱姆,曾在布朗克斯区读高中。鲍德温对社会中存在着的种族歧视甚为不满,感到 “我如果在美国呆下去就会死掉”,“只有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才能避开他所处的社会。在理查德·赖特的帮助下,他于1948年去了法国,大部分时间住在巴黎。他回国后,成为全国争取种族平等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争取实行明智的原子能政策委员会成员。1964年,他成为全国文学艺术院成员。
鲍德温的著作有小说、剧本和散文。他发表了五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到山上去说》 (1953)、《乔瓦尼的房间》(1956)、*《另一个国家》(1962)、《去见那个人》(1965)、《告诉我火车开走多久了》(1968)、《假若比尔街会说话》(1974)。剧本《黑人怨》(1964) 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获得好评。主要散文集有《土生子札记》(1955)、《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1961)、《下一次将是烈火》(1963)和《街上没有名字》(1971)。
鲍德温作品的重要主题是探索身分问题,从宗教、自我、城市和种族问题诸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他早年从事宗教事业的经历为他后来的一些作品提供了创作素材。《到山上去说》写哈莱姆青年约翰·格兰姆斯和母亲、继父等人的思想危机和宗教危机,从而阐明性、种族和宗教如何影响信仰者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使人回避社会现实,甚至成了压迫人的一种手段。他在剧本《祈祷的角落》(1955)中,通过写一个虔诚的女传道士爱自己的小教堂胜过爱自己的丈夫的故事,进一步对宗教进行了抨击。鲍德温暗示,要实现自我,必须放弃宗教。他早期发表的一些散文、短篇小说和《乔瓦尼的房间》都探讨了寻找自我主题。《到山上去说》和《乔瓦尼的房间》写的是社会问题,但它们的重点是放在心理冲突上。《另一个国家》以城市(即纽约)为背景,写到处都有仇恨、腐化和堕落,这注定了人物的悲惨命运,其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是在冗长的第一章中就自杀的黑人爵士音乐演奏者。
鲍德温几乎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触及到了种族问题和种族主义问题。他年轻时曾一度采取不介入的态度,后来从泛泛地争取民权的斗争转向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下一次将是烈火》 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种族问题的严重性。《黑人怨》表达了更为强烈的种族仇恨情绪和渴求变革的愿望,在对待种族问题上,从主张非暴力到认为暴力是黑人进行自卫的合法手段是作者思想上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在《告诉我火车离开多久了》中的黑人民主主义者克里斯托弗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鲍德温近年还写过电影剧本、电影评论和一部儿童文学读物,都无法跟过去的作品相提并论。但从他的全部作品来看,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位举足轻重的黑人小说家,也是美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