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宁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19万字。作者根据所见所闻,从空间观、环境问题、公私义利观、开放心态、性意识、妇女问题、婚恋观、人际关系、政治行为、消费观、享受主义、娱乐行为、正义感、自我意识、雇佣观念、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社会课题入手,探求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中日两国的某些差异。由于把发达与不发达的社会形态相互对照,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深化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变革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引申出更为深层的思考。
《看日本也看中国》
《看日本也看中国》:
杨连宁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19万字。作者根据所见所闻,从空间观、环境问题、公私义利观、开放心态、性意识、妇女问题、婚恋观、人际关系、政治行为、消费观、享受主义、娱乐行为、正义感、自我意识、雇佣观念、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社会课题入手,探求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中日两国的某些差异。由于把发达与不发达的社会形态相互对照,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深化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又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变革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引申出更为深层的思考。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的奇遇》:青稞着。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12月版。24万字。长篇纪实小说。日本东京人平井荣三郎,少年时便来中国经商,精通汉语。侵华战争中,他被迫当兵。1945年侵华日军战败回国时,平井荣三郎被阴差阳错当..
《日本留学一千天》:小草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12月版。19.6万字。自述体纪实文学作品。“我”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1984年春赴日本自费留学。先在东京拓殖大学附设的日本语学校学习日语,后考入东洋大学学习;课余在一..
《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日]铃木修次着。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文学研究室译。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4月版。13.3万字。作者在对中日两国文学观的差异作了比较研究后指出,两国文学观不同的关键在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日本..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第一辑)》:刘柏青等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5月版。21万字。介绍20世纪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第一辑15篇文章,主要是有关中国古、近、现、当代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和文学研..
《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黄中模着。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25.5万字。作者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的论文集。分3部分:一、针对日本学者的各种否定论,就主要问题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讨论。二、就楚辞研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