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维亚·曼宁巴 尔干三部曲(1960 —1965 )

奥丽维亚·曼宁巴 尔干三部曲(1960 —1965 ):
作者简介   奥丽维亚·曼宁(1908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普茨茅斯,
父亲是海军军官,母亲是爱尔兰阿尔斯特省人。曼宁的童年是在中产阶级无
忧无虑的生活中度过的。她曾受教于私人教师,也在美术学校学习。20 岁过
后她来到伦敦,先为彼得·琼斯公司当打字员,每周挣15 先令,后又油漆家
具,然后又转为麦第奇集团做图书推销业务。她与斯蒂维·史密斯的友谊就
是在这时期开始的。1937 年,她的第一部小说《风变》出版了。就在德国法
西斯宣战的前几天,她与 R.D. 史密斯结婚。史密斯当时是英国议会的演讲
人,后来成为出色的无线电制作人,又先后在阿尔斯特新大学和萨里大学作
教授。奥丽维亚陪伴他到布加勒斯特任职,从那里他们又转道希腊。就在德
国人把他们的万字旗挂在雅典卫城上的前两天,史密斯夫妇被疏散到埃及。
奥丽维亚当上美国驻开罗使馆的出版官员,1941 年至 1945 年又在驻耶路撒
冷的公众信息办公室作出版助理,并同时为英国议会工作。这一段经历对曼
宁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战结束后,面目全非的家乡战士和她病弱的
身体使她开始面对现实,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小说,成为英国重要的小说家之
一。 《失踪者中间的艺术家》于1949 年出版, 接着又出版了 《爱之教育》 (1951 )
和《不同的面孔》(1953 )《维纳斯的鸽子》(1955 )。最著名的作品是发
表于六十年代的《巴尔干《三部曲》 (《风云际会》,1960 , 《被毁的城市》,
1962 ,《朋友们和英雄们》,1965 )。其后还创作过《雨林》(1974 )和《利
万特三部曲》。奥丽维亚在伦敦北部圣约翰森林居住多年。1949 年她获汤
姆·加伦荣誉奖,1976 年被评为布列颠帝国资深会员。
内容概要   1939 年,在开往罗马尼亚的东方快车上,哈丽雅特·普林格
尔和盖伊·普林格尔夫妇邂逅了一名要去特里斯特的德国难民。这名德国人
丢失了钱、车票、护照和签证,因此被移交给身份辨认官员,而这些人就把
他赶下火车,很可能会把他送回纳粹德国,送回险恶的命运中。哈丽雅特和
盖伊新婚不久,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布加勒斯特,盖伊已得到该市国立大学
的教职。在火车里充满故意的气氛中,他们也象那名德国难民一样感到万分
孤独。他们要投奔的罗马尼亚已是向法西斯主义滑落的腐朽帝国;当地的党
卫军最终会夺权,德意志和意大利军队也即将跨过边界。在二次大战这个大
背景下, 哈丽雅特和盖伊个人命运的深层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在第一部 《风
云际会》中,作者赋予普林格尔夫妇以相反的性格特征。哈丽雅特理智、政
治保守,也有些冷漠。盖伊则外向,政治开明,常常感情用事。盖伊携妻子
在布加勒斯特安居下来以后, 亲西方总理阿曼德· 加里内斯库遭暗杀, 泰克·艾
奥内斯库继位,后者暂时镇压了铁卫军的活动。正当盖伊全身心投入他在大
学里的工作并为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积极准备时,
罗马尼亚政治形势发生了分裂。哈丽雅特发现在布加勒斯特交朋友很难。她
觉得相处最舒服的是盖伊的同事克菜伦斯·劳森,后者宣称对盖伊非常崇拜,
同时又对哈丽雅特产生了浪漫之情。克莱伦斯称盖伊是圣人,指责哈丽雅特
总期望丈夫就范于中产阶级婚姻生活的观念,因而毁坏了他的完美。盖伊导
演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公演那天,巴黎陷入德军之掌。这真是具有
讽刺意味的巧合。第二部《被毁的城市》:罗马尼亚的政治形势进一步恶化,
而哈丽雅特也为对盖伊的信任以及自己为婚姻生活的献身感到茫然。既然不
能分享他对工作的热情,她要么离开他,要么就与他一起逃离罗马尼亚到其他处重新生活。盖伊在他们的住处收藏了一名罗马尼亚军队的逃兵,名叫萨
沙·德鲁克,是犹太人。哈丽雅特常与他在一起打发时光,并渐渐地,放弃
了她的英国道德观和社会优越感。她甚至开始同情在罗马尼亚和希腊避难的
雅基莫王子,这位王子的父亲是白俄,母亲是爱尔兰人,他的性格与哈丽雅
特的偏狭和自我中心主义颇为相仿。不久,铁卫军夺取了政权,卡罗王辞位,
其子米歇尔即位。德国人似乎已做好跨入罗马尼亚国界的准备。在一次党卫
军大搜捕中,躲藏在普林格尔家中的萨沙被抓获。正当德军开始向前推进时,
哈丽雅特离开布加勒斯特前往希腊,想在雅典为盖伊找到工作。第三部《朋
友们与英雄们》:普林格尔夫妇已到达希腊,又重新体验了在罗马尼亚已经
历过的亡命国外的生活。初到雅典,他们似乎感到离战争远了。盖伊找到了
一份教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与名义上司格雷西总无法安然相处。直到平
克罗斯伯爵被战争困于希腊,担任了该校董事之后,盖伊才当上主要讲师。
随即,他又全身心投入英文课的准备工作中。他对希腊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
又在考虑排演另一出话剧。他想到的剧目是莎土比亚的《奥赛罗》,这是个
颇具讽刺意味的选择,因为其时,哈丽雅特已结识了查尔斯·沃登少尉并似
乎已倾心于他。哈丽雅特最初认为沃登是个浪漫英雄,就象那些与一次大战
联系在一起的、步入标志死亡的战壕的诗意形象。但是,当他试图引诱她进
入感情与性的漩涡时,她才看清他是个多么自私、狭隘和贪婪的人。相反,
盖伊却是宽宏的,他对她被沃登吸引表示同情;丈夫的爱终于使哈丽雅特回
到了他的身边。她发现了她的婚姻中感情支柱的价值。夫妇二人决定离开战
火纷飞的欧洲大陆,到非洲去主活。爱情的坚定使他们感到安全,这种安全
感使他们即使不是乐观的。也是充满希望地准备迎接非洲风光。当德寇铁蹄
踏过希腊边界时,普林格尔夫妇乘上最后一批逃难船,从雅典驶往开罗。
作品鉴赏   《巴尔干三部曲》是奥丽维亚·曼宁的代表作,也是非常著
名的战争文学作品。英国小说家兼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认为《三部曲》是
描写二次大战欧洲战事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曼宁的作品不同于伊夫林·沃的
《换了戎装》(1952 )、《军官与绅士》(1955 )和《无条件投降》(1961 )
三部曲(即《荣誉之剑》),她描写巴尔干半岛的战争风云,既不用喜剧的
口吻,也不采用追溯的方式。她不象沃那样,用战前的生活与战时生活进行
对比。她的关注点总是现在。另一方面,尽管她在处理人物关系时,也不乏
讽刺和喜剧性,但她不象沃那样伤害他们。评论家们说,《巴尔干三部曲》
的成就在于,曼宁在如此之长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驾驭叙述的能力。
而这些创作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却是,它们抓住了历史上这一独特的时间和
空间,并使它们合理地存在了。罗伯特·彼得森在分析《巴尔干三部曲》的
写作技巧时说道,哈丽雅特与盖伊的关系变化正喻示了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的
连续性。曼宁在处理这一重大主题时,主要运用了叙述视角的变化,在每一
部作品中,角度略显不同。她在每部作品里,都严格把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
视角限制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中心人物的意识中,然后再以陪衬人物对照他
们,以表现中心人物的能力和局限。在《风云际会》中,第三人物叙述者进
入了哈丽雅特与雅基莫夫王子的头脑中,王子是哈丽雅特在这部书中最主要
的陪衬人物。在《被毁的城市》结尾部分,曼宁又把视角从啥丽雅特那里移
向盖伊的头脑中,以表现哈丽雅特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崩溃。她对他们处境危
险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盖伊决定尽早把她送往希腊。在第三部中,曼宁又把
叙述者推给哈丽雅特,使她对丈夫的理解变得较为可信。查尔斯·沃登上前线以后不到一星期,英国士兵的后撤使哈丽雅特相信沃登已死。盖伊安慰她,
她终于感到丈夫对他们婚姻的奉就是非常深刻的。曼宁所采用的叙述手法,
使三部曲中许多小角色的塑造也颇为鲜明突出。雅基莫夫联系的罗马尼亚贵
族、布加勒斯特的英国侨民以及在雅典准备上前线的英国士兵都是个性鲜明
的人物。曼宁有一双细致的眼睛、聪敏的耳朵,因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好象并
来经她帮助便会呼之欲出。她尤其擅长塑造一系列可爱但却软弱的小伙子,
以做盖伊的陪衬。第一位是克莱伦斯·劳森,他既崇拜盖伊,又与他的妻子
发生爱情。劳森的形象后来在第三部中又分裂成本·菲利浦、查尔斯·沃登
和艾伦·弗雪温。菲利浦是个空谈马克思主义者,他满足了盖伊内在的关于
政治的对话。哈丽雅特更是在几个人物中寻找着与丈夫的对比。在三部曲中,
视角的轮换建立了一种复合眼光的小说模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以这种
模式来考察他们各自的处境的。比如,在《被毁的城市》将近结尾时,视角
向盖伊的转换,就使哈丽雅特的情况得以客观地传达。同时,这使曼宁能够
站在盖伊的角度描写故事的发展,也使读者看清了哈丽雅特对丈夫的理解是
多么不完全。三部曲是一部婚姻的画卷,这场婚姻经受了政治、军事和社会
各种冲突的风云变幻。曼宁用普林格尔夫妇的故事揭示了生活的重要性,揭
示了人性情感的价值以及忠贞的宝贵。彼得·斯特劳布曾评价道:普林格尔
夫妇所经历的连续不断的毁灭——巴尔干的毁灭、普林格尔夫妇旧价值观的
毁灭以及他们对别人依赖的毁灭——实际上,都是所谓的“浪漫”(即愉悦
的意义扣愉悦的结局)可以控制生活这种观念的毁灭。真正能够控制生活的
是非浪漫的、不可逆料的和无法确定的,这在曼宁的三部曲中表现出极大的
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战争时期无论以什么方式生活,都只能是使生活延缓。
他又说道,在现代小说中,这种寓意恐怕是最为独到的。变化成为不可预料,
而机会却可能把握;任何浪漫幻景都要对更为黑暗的现实负责。当小说结束
时,人们不可能对普林格尔夫妇再做思索。他们不再是小说他的,虚构的,
也不再是历史性的。
(于晓丹)

为您推荐

《长江三部曲》

《长江三部曲》:汪国新绘画。郑桂兰编文。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3月版。1600幅图。根据鄢国培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环画。分上下卷,包括:佳富筹金、李明进川、巧斗袍哥、涪陵突围、重庆周旋、乱世争雄、战乱哀鸿、夹缝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