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恩·瑞斯 茫茫藻海(1966 )

吉恩·瑞斯 茫茫藻海(1966 ):
作者简介   吉恩·瑞斯 (约1890 —1979 )原名爱拉·格温德琳·里斯·威
廉斯,大约于1890 年出生在地处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医生。她于
1907 年赴英国就学,曾修习表演艺术, 1909 —1910 年前后在巡回剧团当过合
唱演员。她的第一次恋爱以流产和被遗弃告终,此后若干年靠情人的津贴生
活,在精神上留下了终生不愈的创伤。瑞斯曾先后3 次结婚。她 1919 年赴巴
黎,在二十年代里经友人介绍认识了福·马·福特,与他有一段感情瓜葛,
并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她的小说大都描写孤单脆弱的女性,有较重的自
传色彩。 《左岸:狂放艺术家们的今日之巴黎》发表于1927 年,以后又有 《姿
势》(1928 年初版,1969 年再版时改名为《四重奏》),《离开麦肯齐先生
之后》(1930 )陆续问世。《夜路》(1934 )以第一人称口吻记述了一个年
轻合唱演员的经历。《午夜,早安!》(1939 )亦为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
萨莎·詹生已近中年,只身飘泊,在巴黎触景伤情,念及旧日的遭遇。感于
此际的伶仃,每每借酒浇愁。又与一名吃白相饭的贫寒青年邂逅相逢,有一
番过往。瑞斯用笔极其简洁,善于渲染气氛,把萨莎孤苦、恐惧的心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此后瑞斯从文坛消失近20 年。人们多以为她已死去,其实地却
历经战争颠簸,家庭变故,挣扎在贫困线上。这期间她的第二个丈夫去世,
第三个丈夫先是被讼入狱,后来又长期患病。她本人常常衣食无着,绝望酗
酒,也曾几度精神崩溃,甚至被短期拘留。直到1957 年后两位欣赏她的文化
人把她重新“挖掘”出来,并鼎力相助,瑞斯才得以聚集起必要的力量完成
她的杰作 《茫茫藻海》 (1966 )。 后来她还有两卷短篇集 《老虎更好看》 (1968 )
《夫人,睡会儿吧》(1976 )和未完成的自传《请微笑》(1979 )相继面世。
瑞斯1979 年逝世以后,她的书信(1931 —1966 )也已于1984 年结集出版。
内容概要   《茫茫藻海》(中译本名为《沧海茫茫》及《疯女人》)以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多米尼加和牙买加为背景,将著名小说《简爱》中的疯
子罗切斯特太太改写成主人公。她原名安托内特·科斯威,出生于该地区的
没落的奴隶主世家。父亲在世时粗犷放纵,肆无忌惮,黑人们对他又恨又怕。
在废除奴隶制后,特别是父亲过世后,家业日渐败落。往日的奴隶有的离去,
未走的也越来越怠慢。母亲年轻漂亮,但只会顾影自怜,不善理家,全无谋
生能力,眼看着庄园里最后一匹马被毒死,家里穷得找不出一块布给孩子做
件象样的衣服。全靠黑人厨娘克里斯托芬一手张罗,她们一家才免于饥馁。
小安托内特在充满种族隔阂与种族仇恨的环境中过着孤独生活。母亲不理会
她,弟弟是痴儿。白人邻居对她们大都冷眼相待,多数黑人则对她们这种穷
白人既仇恨,又蔑视。一次在玩耍中拌嘴时,她称她的唯一的女友,黑人小
姑娘泰伊“黑鬼”,泰伊立刻反唇相讥,骂她“穷白鬼”,流露出深刻的敌
意,令安托内特惊恐不已。除了空寂无人,草木茂盛的荒园山野,只有克里
斯托芬的厨房使她感到比较安全温暖。厨娘唱的歌谣,讲的故事就是她的启
蒙教育。后来她的母亲得到一家新邻居的帮助,在舞会上结识了相当富有的
梅逊先生。她的美貌使梅逊一见倾心。不久后他们结了婚。这桩婚事虽使安
托内特的家境改善,但梅逊整顿庄园、另雇东方劳工的打算却使黑人与她家
的矛盾急速激化,酿成一场纵火烧房的暴乱。安托内特大病一场,小弟丧生,
早已忧心忡忡的母亲从此精神锗乱。待安托内特病愈后,梅逊先生把她送进
教会学校。她长大成人后,出落得象母亲一样漂亮。梅逊去世前留给她一半遗产,苦心安排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罗切斯特是英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
奉父命娶亲以获得一笔嫁资。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对这婚事心怀怨恨,态度消
极。但仍通过安托内特的监护人、老梅逊的儿子从中安排,并亲口许诺爱情
和幸福,终于取得了她的同意。两人婚后即赶往某个小岛上的一处庄园去度
蜜月,这时罗切斯特虽仍觉得在精神上与安托内特很疏远隔膜,不理解她对
黑人的亲近态度以及对这里山水土地的热爱,但一时却被妻子的美艳所眩
惑,被小岛上的绚烂的热带风光所麻醉,沉迷于初婚的情欲和两人相守的生
活。安托内特也似乎获得了某种幸福和安全感。但没过多久一个自称是安托
内特的异母混血兄弟的人给罗切斯特写了一封信,他说安托内特的父亲老科
斯威荒淫无耻,作恶多端;她母亲是个疯子,她弟弟是白痴,等等。这封信
唤醒了罗切斯待心中的怀疑和积怨。虽然他很快明白了写信人的目的是敲诈
钱财,但对妻子也情意全无,甚至不再愿叫她安托内特(该名与她母亲的相
同),而改称她“伯莎”。克里斯托芬劝安托内特离开她丈夫,她执意不肯,
恳求克里斯托芬略施法术,使罗切斯特回心转意。不料这番努力却使事态越
加恶化。罗切斯特认为安托内特下了毒,对她更生厌恨,以致公然在她隔壁
的房间里与黑人女仆调情宣淫。安托内特怒恨交加,痛苦万分,再次离家去
找克里斯托芬,回来后昏睡、酗酒,厉声地骂罗切斯特与奴隶主别无二致,
只是对黑人更小气,更斤斤计较,骂他们的“公理,全是“该死的冰冷的欺
骗”。克里斯托芬也赶来与罗切斯特交谈并“摊牌”。她指出罗切斯特是这
场婚姻中的欺骗者和获利者;而安托内特则深受其害。她起先试图使罗切斯
特多少对安托内特产生一些理解和同情,这一着失败后便要求他将妻子的财
产退还一半,让她自谋生路。说到钱财罗切斯特就顿时警醒起来,镇定应对,
最后拿出法官和警察来威胁有“巫婆”名声的克里斯托芬离开。克里斯托芬
走后他立即着手迁居到牙买加,将妻子交付医生,诊断为精神失常,然后拘
管起来。后来罗切斯特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继承了全部家产。于是他
携带“疯”太太以及她的钱财重返英国,定居在祖传的桑菲尔德庄园里。他
雇佣了一名贪杯然而健壮寡言的女仆,看守被囚禁在顶楼一个的小房间里的
安托内特,自己则长期羁留国外。安托内特不相信这个阴冷牢房是英国,开
始时还希望有一天能到英国,从这个不真实的“硬纸板世界”中解脱出来。
女看守有时夜晚喝醉了,她便偷到钥匙,开门到外边廊里厅里看一看。时间
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她的“哥哥”小梅逊先生来看她,唤
起了她的许多记忆和情绪,愤怒地持小刀向他扑去,又撕又咬。一夜她梦见
自己溜出小屋,烛火引燃了器物,整个大厦顿成火海,火光中她看到黑人女
友泰伊召唤自己,便喊着泰伊的名字从楼顶纵身跳下。安托内特醒来后恍然
明白了自己到这个地方来的目的和使命。
作品鉴赏   这部小说的情节框架借用《简爱》中罗切斯特太太的婚姻悲
剧,主要由男女主人公的独白组成,长于以叙事写景烘托人物心情。如第一
部中有这么一段:“园子荒芜了,小路上杂草蔓生,枯萎的花朵的气味和活
着的植物的清新气味混在一起……那高大如森林的蔽类植物下面,光线是绿
色的,兰花长得十分茂盛……一种象蛇一样弯弯曲曲,另一种象章鱼,有光
秃秃没有叶子的细长的棕色触须,从盘缠的根部垂下。”描写的景物混然一
体,但又对比鲜明:一方面生气勃勃,草木萎萎——蕨类高如森林,连光线
都是绿的;另一方面又似乎暗藏杀机,孕育死亡。叙述有极强的主观色彩,
比喻的选择(以有威胁性的动物“蛇”、“章鱼”来比喻开花时美丽芳馥的兰花)耐人寻味。叙述人安托内特虽未直接在语句中露面,但描写成功地渲
染出了那徜徉于园中的小姑娘的痴迷而又恐惧的心境。小说的第二部,即安
托内特的婚后生活是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叙述的。但全书没有点出他的名
字,因而也可以说无名的叙述人代表所有的“男主人”。他本来也是当时英
国社会体制的受害者。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庭和他本人为了钱把他“出
卖”了。面对父亲的权威,他只在不曾寄出的信中讲几句讥讽带刺的牢骚话。
而且,随着他从无继承权的次子变为安托内特以及她的财产的主人,便日益
地增加了“主子”性,减少了理解力和同情心。这个人物并未被脸谱化,他
的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现。也正因此,他的自述更有力地
说明了从他的(宗主帝国的贵族阶级)视角、他的逻辑出发,在他的语言里,
安托内特这样的异己的女人(以及广大的黑人)怎样不可避免地彼“读”成
敛聚财富的工具,被“读”(诊断)成非人的、动物式的“疯子”。与男女
主人公的对立相平行相对应的,还有黑(人)白(人)冲突,贫富对立以及
殖民地与英帝国的歧异等。在所有种种矛盾关系中,安托内特都同情被压迫
的一方。然而瑞斯笔下的被压迫者(不论黑人还是安托内特本人)都未被理
想化,也绝不是驯顺的“良民”:他们有的狡黠,有的懒惰,但几乎个个部
对压迫者充满刻骨的仇恨。这部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也许是以克里斯托芬为
代表的“黑色语言”的浮现。小说开场就引入了黑人的语言:“他们说,灾
祸一来就成群结队,白人也是这样,不过我们不是他们那些白人的行列中的
成员。牙买加的夫人小姐们对我母亲向来不以为然,因为她漂亮得象漂亮自
个儿(beOausesheprettylikeprettyself ),克里斯托芬说。”一个意味无
穷的“他们说”一笔点出了这个世界中的营垒和对立:“他们”和“我们”。
在他们的语言里,“我们”白人是与灾祸相提并论的。而“我们”这一家人
的孤立则更甚一层——我们甚至不属于他们(又一个“他们”!)那些成队
成伙的白人。这是因为叙述人安托内特的母亲来自法属马提尼克岛,因为她
们是老殖民世家,与臭名昭著的蓄奴制、与黑人、与异己文化有深刻的纠葛,
也因为她们家境破败,一贫如洗。这些当然要待叙事慢慢展开后才逐渐明晰
起来。但小说的开篇有如一个阴森的预言,包容着一部数百年血汗淋漓的殖
民史所滋生的重重矛盾。黑厨娘克里斯托芬那句没有动词,不合语法的英语
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它以突出的位置和形态,导入了与上等白人及
其规范语言不同的另一种人物,另一种语言。小说点出,克里斯托芬实际上
会正确他讲好几种语言,但她选择了象四周那些黑人一样说“洋泾浜”英语。
她与男主人公的正面争吵是两种话语冲突的高潮,虽然小说讲的不是她的故
事,但可以说她所代表的“黑色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是这部作品的脊骨。安
托内特变成了“疯女人”后,在梦中呼应泰伊的召唤,并采取了类似当年黑
人造反的纵火行动,这是对小说中的黑人营垒和“黑色语言”的某种最后的
肯定和认同。
(黄梅)

为您推荐

《茫茫大世界》

《茫茫大世界》:【写作年代1】:1850【写作年代2】:1850小说。美国伊丽莎白·韦瑟罗尔着,笔名苏珊·博格特·沃纳。初版于1850年。艾伦·蒙哥马利的父母要离美国去欧洲,她就被送到脾气暴躁的福·琼姨妈家。在那儿她受到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