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

《焚书》:

诗文集。

明李贽(1527-1602)撰。六卷。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

出身航海世家,祖上多与海外异域交往,通外语。贽自幼不喜传注帖括,不信仙、释、道学。

嘉靖间举于乡。曾官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

曾潜心研究王守仁学说,师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五十四岁辞官,专力着书讲学,因对封建伪道学多有揭露,对程朱理学激烈攻击,触怒权贵,屡遭迫害而不屈。

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死。有《藏书》、《续藏书》、《续焚书》等。是书乃作者六十四岁时即万历十八年(1590)成书刊刻,明清两季一再禁毁,又一再刊行。约二十一万字。

卷首有自序,其友焦竑序,袁中道撰《李温陵传》。正文含书答二卷,杂述二卷,读史一卷,诗一卷。

末有清黄节跋,增补六篇。共收文近二百篇,诗近百首。

自序称:“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故名“焚”书。

其批判锋芒直指“近世学者”即道学家。如《答耿司寇》、《复周南士》、《答耿中丞》等书札,尖锐泼辣,极富战斗性;并公开以反对孔孟之道的“异端”自居。

其《童心说》、《答邓石阳》等文则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他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实则提倡以反封建的市民思想指导创作。其诗文多与前后七子复古主张相违,诗虽不多,然皆不事格律雕饰,极具战斗精神。

公安派受其影响较深。有明刻本,明清间贝叶山房张氏刻本,清宣统《国粹基本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点校本,一九七五年《焚书》、《续焚书》本。

为您推荐

秦始皇焚书坑

秦始皇焚书坑:位于陕西西安三桥镇西2.5公里处的灰里铺,相传系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焚毁先秦典籍之处(一说在陕西渭南县湭水东岸“崇三十尺,周一百步”的“灰堆”,今已不存)。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帝..

秦孝公焚书➀

秦孝公焚书:古代焚书事件。秦孝公(前381-前338)渠梁在位期间(前361-前338),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时朝臣用《诗》《书》旧籍议谤变法。如统一政令,颁布挟书禁令,焚毁图书典籍。《韩非子·和氏》:“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

焚书坑儒➀

焚书坑儒:秦焚书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宴集群臣,议论朝政。博士淳于越主张师古法,分封诸侯,反对郡县制。丞相李斯则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力陈“不师今而学古,语皆道古以害今”之弊,主张“非《秦纪》皆烧之;非..

焚书➀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 中国古代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采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主张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史记·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