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宝玉名。
《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均认为“石”,以欺君罪被砍去两足。后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遂命为“和氏之璧”,省称为“和氏璧”或“和璧”。
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
【释义】:
宝玉名。
《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献之厉王、武王。均认为“石”,以欺君罪被砍去两足。后献之楚文王,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遂命为“和氏之璧”,省称为“和氏璧”或“和璧”。
明·张煌言《黎大行濒行》诗:“殿上未归和氏璧,橐中谁赐陆生金。”《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贺方回作王子开《挽词》:‘和璧终归赵,干将不葬吴’。”
[古汉语]缀旒:【释义】: 犹言表率、榜样。《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郑玄笺:“缀,犹结也;旒,旌旌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旌为表,故诗缀旒并言,以喻汤为下国表..
[古汉语]廋辞:【释义】: “谜语”的古称。廋,隐藏;辞,文辞,言辞。《国语·晋语五》:“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孟子·公孙丑上》“遁辞知其所穷。”宋·孙奭疏:“大抵廋辞云者,如今呼笔为管城子,纸为楷先生,钱为白水..
[古汉语]名刺:【释义】: 即名帖。作用相当于现今名片。古代无纸,书写姓名于竹木片上,名曰“刺”,作为拜谒通名之用,后改用纸,亦以“刺”名之。《梁书·江淹传》:“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唐·元..
[古汉语]名片:【释义】: 古时书写姓名于竹木片上,用于拜谒通名,名曰“板”、“刺”;后用各类纸笺,书写姓名、职务或祝词于其上,作为参谒拜访或问候之用,名曰“榜”、“帖”或“纸”、“状”;现今用各类精制的长约三寸宽约二寸..
[古汉语]墓地:【释义】: 坟墓及其四周之地。古时达官贵人及帝王将相墓地包括祭田、卢舍、祭场,规模很大。占地从几亩到数百亩不等。一般指坟墓占用地及其周围小块地段。《周礼·春官·墓大夫》:“凡争墓地者,听其狱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