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贞 :
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中乡试,隐居不仕,余阙荐之亦不起。至正二十年(1360),结屋于梧板之平安坞,因四周皆山,为居室命名“万青轩”,作《万青轩记》。据《浙江通志·经籍志》,著作除诗文集外有《易注》《春秋案断》《中庸解》《古今文典》等。生平见《衢州府志》《明一统志》,《元诗选癸集》有小传。
鲁贞生当元明易代之际,集中文作于元代者,皆题元至正年号,其入明以后所作,只书甲子,抗节隐世。其文趋尚雅正,曾自编《古今文典》,取法不苟。《古今文典序》于言、文,理、道辩之甚明,认为《春秋》以前之文,“言出而理明,不饰而自文”。孔子之后学,“能饰其言以明其理”,而《左传》《庄子》《国策》,贾谊、司马迁之文,皆能以文饰其言,“虽未足以明理,而能达其所言之意者也”。“变若东汉,若三国,若六朝,文不能饰其言,言不能明其道,而古文亡矣。至唐韩愈氏出,文能饰其言,言能明其理。宋欧阳子和之而后大行,复还前人之盛。然恨其明理者少,而达意者多也。”他特别强调文章之“饰”:“言必饰而后文。不饰不可以为文。”通过文采以饰其言,达到明理、达意,才是好文章。所以其所编《古今文典》,不取程朱之文,认为不是古文。诗崇尚优游和平,自然不迫。其《题赵章泉诗后》云:“诗者吟咏性情,优游和平,优游不迫。至于用字生涩,炼句强硬,使人读之,激唇刺吻而无味,此宋末诗人之失。”《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不出元末之格,且间有累句,盖非所长”。但“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就鲁贞创作实践而言,诗歌自然有余而题材偏狭,文朴实无华而蕴藉不足。
《桐山老农集》4卷,或题《桐山老农文集》,未见前人著录。《四库全书》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收入。又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