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 :

基本情节为:朝廷征兵,木兰父亲年老,家中无成年男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12年立下赫赫战功,凯旋还朝,婉拒封赏,解甲归田,恢复女儿身,侍奉父母。

木兰传说始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最早的文本录于南朝陈智匠的《古今乐录》。在唐代,木兰其人其事见于白居易、杜牧等文人的诗文中;在宋代,《木兰诗》被选入《古文苑》《文苑英华》等文选,尤其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流传日益广泛。

最晚到元代,木兰传说已经衍化为地方传说,并形成了相关信仰,存于河南商丘木兰祠的元代石碑《孝烈将军祠像辨证记》记载,当时每年四月初八有祭祀活动。

明清时期,木兰题材被运用于多样文艺形式之中,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第一次丰富完善了木兰传说的情节,此后,戏剧、小说的创作热潮一直持续到近现代,以京剧《木兰从军》、豫剧《花木兰》和龙江剧《木兰传奇》为代表。在当代,木兰传说更以影视作品、歌剧舞剧、小说诗文等多种形式不断被改写和传播。

豫剧戏曲影片《花木兰》宣传海报(1956)

木兰传说的传奇性、多元的价值观是其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早期的木兰形象是一个敢于说出“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机智女性。自韦元甫续作《木兰歌》起,木兰“忠孝”的精神被突出;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木兰的多部电影和戏剧,塑造了一个爱国的女性形象;在当代,木兰更多作为一个自强自立的女性。自20世纪90年代,木兰影视创作进入高潮,两岸三地甚至美国迪士尼都创作了相关作品,木兰传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木兰传说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发展为许多地方传说,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安徽亳州、河北完县(今顺平)、四川阆中、山东微山、内蒙古包头等地都宣称是木兰故里,各地常有相关的地方志记载、遗迹、民俗信仰和口头传说。各地依据木兰传说的基本情节,发展出地方性文本,主要差别在于生活的时代、家乡、姓氏和结局。如河南虞城的传说内容就说木兰姓魏,隋朝人,生于亳州,替父从军12载,凯旋还朝,恳请回乡,隋帝欲纳之宫中,木兰以死拒之,谥号“孝烈”。关于木兰结局说法众多,像黄陂还有被诬谋反以及高寿而终的情节。各地还有许多与木兰相关的遗迹,像湖北黄陂有木兰殿、将军坊、将军庙,陕西延安现有木兰陵园,虞城、亳州两地有木兰祠、木兰墓,当地村民每年祭祀。2008年,湖北黄陂与河南虞城两地的木兰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陕西延安宝塔区的木兰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位于陕西延安木兰故里的花将军之墓

对于木兰的研究始于宋代,以《木兰诗》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木兰的真实性、姓氏、时代、故里等,迄今尚无定论。尤其是姓氏,源于徐渭《雌木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叫法最为普遍。90年代以来,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入,从古代文学、民间文学、非遗保护、跨文化研究、戏剧影视等多个角度切入,取得了许多成果。

木兰从一个单纯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逐渐演变为一个蕴含多种象征意义的中国文化符号,其效忠国家、爱家敬长、自强平等的形象,深受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喜爱。

为您推荐

木兰诗

出版时间:1985-10 木兰诗 : 北朝乐府民歌。题又作《木兰辞》。南朝陈智匠辑《古今乐录》最早著录,但此书已经亡佚。《乐府诗集》收入《梁鼓角横吹曲》的《木兰诗》有两首。第二首是唐代韦元甫的续作,重复第一首..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 : 电影剧本。欧阳予倩编剧。上海华成影业公司1939年出品。北朝时,番邦犯境,边疆告急,朝廷急召退伍兵入伍御敌。老军人花世荣膝下无子,为十二道征兵书所催,无奈之下只得应召。其女花木兰自幼随父习武,见老父..

《木兰诗》

《木兰诗》: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收载于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是一首抒情色彩极为强烈的长篇叙事诗。长诗塑造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英雄形象——木兰。这位心地善良的少女,代父从军,杀敌卫..

《雌木兰》

《木兰诗》

《木兰诗》 : 又称《木兰辞》。乐府《梁鼓角横吹曲》篇名。北朝民歌。《乐府诗集》收入《木兰诗》2首,其二为唐韦元甫的续作。后人据此诗中有唐代官制、驿制的描写,或疑此诗亦出自唐人之手,不确。..

减字木兰花(诗歌)

减字木兰花:“减字”,即比原词减少字数。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双调,44字,前后片各4句,各2仄韵、2平韵(《钦定词谱》录1体)。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

木兰花(诗歌)

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名。又名《木兰花令》等。双调,55字,前片5句,3仄韵;后片4句,3仄韵。有变格(《钦定词谱》录3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 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