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

新声:【新声】又称郑卫之音。
指春秋末期流行于郑、卫等地的民间音乐。
《左传·晋语》:晋平公“悦新声”。
《韩非予·十过》:卫灵公“闻鼓新声而悦之”,《乐记·魏文侯篇》:魏文侯说他“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臣;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列侯“有爱”子郑声,甚至要赐给郑歌手田地万亩。
《孟子·惠王章句下》:齐宣王声称他“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这里“世俗之乐”即“新声”。
可见,“新声”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欢迎,正是因为其世俗的愉悦之情大于典礼的静之情,情感的成份多于伦理的成份。
可以说,“新声”是人道主义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
南北朝秘点在其《声无衰乐论》中,完全肯定了这种新兴的音乐;“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
”当然,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必然会起来反对。
孔子就说过:“郑声淫”(《论语·卫员公》),“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
《乐记·乐木篇》:“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史记·乐书》:“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汉代刘器乐表演艺术具有多层次的功能和表现力。
汉代王充《论衡·感虚篇》,“传书商:‘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袜。
’”南北朝阮籍《乐论》,“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
”从“六马仰袜”以及听众的“泣下沾襟”这两个事例,可见琴声之美,具有非同导常的感染力。
唐韩愈对那美妙动人的琴声,更是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他在《听颖师弹琴》中道:“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品,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
自闻颍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速止之,湿衣泪滂滑。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至于怎样才能弹好琴呢?明李贽《焚书》卷五《读史·琴赋》;“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认为弹琴不仅要凭娴熟的技巧,更要靠情感;如“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明徐上瀛《溪山琴况》)。
正如宋代欧阳修所说:“弹虽在指声在意”(《赠无军李道士二首》。

为您推荐

看席

看席:【看席】中国烹饪美学中的术语,指专供食客观赏的带辅助主席的一种花色菜席或说艺术菜席。 近人徐珂说:“恒钉,一作钉饭,今俗称燕会,黏果列席,·日看席钉坐,古称钉坐,调钉而不食,唐韩愈诗‘或如临食案:有核纷钉恒'是也,俗且调..

峨冠博带

峨冠博带:【峨冠博带】又称高冠博带、峨冠大带,指古人戴着高高的帽子,束着宽宽的带,是一种比较高贵威武的装束。 《墨子·公孟篇》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錾剑木盾,以治其网,其国治。 ”这里指齐桓公穿着考究威严,对臣民有震..

鼓舞者

鼓舞者:【鼓舞者】指跳鼓舞的入。 《淮南子·修务训》:“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鹜。 ”鼓舞,盛行于两汉时的一种舞蹈,以鼓音为节奏。 这里对鼓舞者轻盈的体态、枭娜..

七盘舞

七盘舞:【七盘舞】汉代流行的一种非常优美的舞蹈,在地上分两行排列七个鼓,人在鼓上舞,单人舞与群体舞交错进行。 汉张衡《七盘舞赋》日,“历七盘而展踝”、“般鼓焕以骈罗”,这只是简单地说明七盘舞的跳法。 王粲的解说则进..

乐:【乐】一般指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总体,又泛指各种艺术,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日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 音乐、诗歌、舞,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仪仗、田猎、看等..

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br>[大音希声

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象教田形象地体现农事活动的一种劝农舞蹈,详见C舞蹈]条。 [大音希声】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原指最完美的、理想的音乐,是体现“道”的音乐,是音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