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高

真高:【真高】与“虚安”相对而言,指明文章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汉王充《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莲妄之言胜真美也。
故威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
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商,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基本皆起人间有非,故尽思极心,以讥世俗。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
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
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一作盛溢)之语:用笔墨者,生空文,为塵妄之传。
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s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
不绝,则文载竹帛之上,不舍,则误入贤者之耳。
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
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孟予伤杨、暴之议大夺儒家之论,引平直之说,褒是抑非,世人以为好辩。
适子日:‘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说明作《论衡》的目的,雷在举起“真美”的旗帜,挡荡当时虚妄的文风。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将“真”与“美”联系和统一起来。
又《论衡·须颂篇》,“汉有实事,儒者不称,古有虚美,诚心然之。
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
”“实事”即真事,与“虚美”相对。
在批评俗儒好长古而短今,相信古之虚伪而忽视今之真实的同时,再次强调了真美的重要。
他所说的“真”不仅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的真实,也包活人工创造的真实。
《论衡·率性篇》:“天道有真伪。
真者固与天相应,为者人加知巧,亦与真者无以异也。
何以验之?《禹贡》日‘璎琳琅汗'者,此则七地所生,真玉珠也。
然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珠别,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琳皆真玉珠也。
”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们运用智力技巧所进行的加工和创造。
以人工创造的玉珠和天然的真玉珠比无异为例,说明两者皆有真美的特性。
这一美学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颇有影响。
梁钟嵘《诗品序》;“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这是针对当时盛行的声病之学而发的。
认为写诗作文,娶是拘泥于各种忌讳,为声体所束缚,不敢独创,艺术的真实自然之美就会遒到损害。

为您推荐

信言不美,英言不信

信言不美,英言不信:【信言不美,英言不信】老子美学命题,指真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是真话。 借指审美过程中提倡一种质朴面非浮华的语言作风。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类,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不隐恶:【不虚美,不隐恶】是指对美好的人和事物不浮夸,对丑恶的东西不隐讳。 汉功固《汉书·司马迁传》,“然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文集于札,忠有恶

文集于札,忠有恶:【文集于札,忠有恶】摺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善与恶之分。 汉王充《论衡·佚文篇》:“贤圣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安宜安记?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文集于札,志有替恶。 故夫占迹以睹足,..

尽尽美

美动七情

美动七情:【美动七情】指势感特征,宋许题《许彦周诗话》,“时李端叔喜韩涯诗,诵其序云:‘姐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美动七情'。 ”“香”、“美”在此指艳情诗的审美特征。 但“美动七情”客观上也揭示了优秀文艺..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指文艺具有能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审美功能。 战国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荀子指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可以深深地感动人,可..

朴:【朴】指朴实、朴素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风格。 它的含义和用法主要有三种:①指品格的纯朴,敦厚。 《老子·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老子·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天运》“吾子天下无失其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