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要拙多于巧

书要拙多于巧:【书要拙多于巧】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之一。
宋代黄庭坚《论书》云,“凡书要批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自然质朴的美与雕琢巧饰的美,各自具有其审美价值,但我国文学艺术传统的审美观,都把自然天趣、雅拙质朴作为更高的审美价值来遍求。
黄庭坚认为,书法要“拙多于巧”,不可“百种点级”,就是这种审美崇尚和追求的反映与体现。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亦认为,“百般精巧”不如得“肖然之理、自然之趣”。
他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借用主人公宝玉之口,阐述了这一审美观:“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ou we*那及前处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这种审美观与黄庭坚的“书要拙多于巧”,不能“百般点缀”之审美观极为相似。
那么,如何得“拙”呢?林纾先生指出:“拙者精神到,不肯一笔谐俗,亦无一笔近于矫揉。
纯以天行,看似极拙,即之却雅拙,则方请真拙。
”(《卷觉斋论画》)即行笔之时,不刻意造作求拙,而是纯任自然,行笔若无其事,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得自然之天趣,简之意境,方可调之“真拙”。
这又与道家追求天真雅拙的审美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黄庭竖在论述绘画尚拙的时候,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他说,“余初未尝识面,然参禅而知无功之功,学道而知至道不烦,于是观画悉知其巧、拙、工、俗,造微入妙。
然此可为单见寡闻道哉?”(《山谷题跋》卷三《题李公佑画》)这和他的书论一样,主张于无意点缀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天真雅拙、自然质朴之美。
正如他在《论书》的另一则中所说的那样,“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纳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调弹,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萧然矣。
”能如此作书者,不求其拙,而拙亦自至矣。

为您推荐

六服

六服:【六服】指周代王后的六种服装。 《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眼:祎衣,榆狄、阙狄、糊衣、展衣、*象衣,素纱。 ”其中祎衣色黑,其上被饰有彩绘的野鸡图案。 郑玄:“从上条先王则服衣。 ”《释名·释农服》:“王..

各尽字之真态

各尽字之真态:【各尽字之真态】说明书法艺术美的创造,应顺应字的自然体态。 这标志着中国书法历史审美观的转折性的变化。 宋代姜夔《续书谱》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 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

一点成一字之,一字乃之准

一点成一字之,一字乃之准:【一点成一字之,一字乃之准】说明书法艺术审美创造中结字谋篇的准则之一。 唐代孙过庭《书谱》云:“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氏认为,一点起..

草书

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之中

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之中:【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之中】说明书法艺术审美创造中“正”与“奇”互相依存而又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正奇》云;“书法要旨,有正有奇。 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

白纳

白纳:【白纳】指用苎麻织成的粗布。 《礼记·浅服大记》:“、给、缔不入。 ”孔颖运疏:“纹是红布。 ”宋程大昌《演繁露》,“乐府白歌:“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 袍以光躯巾龙袍的下端,斜向地排列着许多还有许多波..

龙袍

龙袍:【龙袍】古代君王专用的一种服装。 近人徐珂《清稗类钞·十三·服饰类》:“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不青,片金缘。 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 ”即龙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和十二章紋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