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郁达夫 :

浙江富阳人。3岁丧父,家道衰贫。少时在嘉兴、杭州等地求学,聪颖好学,打下坚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3年赴日留学,受到近代西方和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影响和熏陶。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深造。留学期间受到歧视的屈辱经历和青春期的苦闷,激发了郁达夫愤世的情绪和写作的热情。1921年6月,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三篇),并以其“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惊文坛。

1922年毕业回国后参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6年底回上海编辑《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直至1927年8月脱离创造社。1928年,郁达夫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1921年到1935年,郁达夫共发表短篇小说40余篇,另有散文、旧体诗、政论等多种创作。

1923年郭沫若(前)、成仿吾(左)、郁达夫在上海合影

1933年4月,郁达夫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鲁迅曾作《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一诗阻止他离开革命文学中心上海。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为时不久,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重新投入社会实践斗争,1936年就任福建省参议,1937年奔赴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底,因战争形势变化和家庭变故,郁达夫客居南洋,在新加坡编辑《星洲日报》副刊期间,撰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华侨文化界抗日工作,1942年流亡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在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担任翻译期间,暗中帮助和营救了很多当地民众和华侨。

1945年8月29日,就在日本投降数天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遗骸未能找到。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为您推荐

王昌龄

王昌龄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四年(726)有河西走廊之行,作有《从军行》《塞下曲》等著名边塞诗。十五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应瑒

应瑒 : 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氏自东汉以来,七世通显,应瑒祖应奉、伯父应劭、弟应璩。应瑒有文名于世。早年流寓南北,建安初入曹操幕,为丞相掾。后为曹丕五官中郎将文学,参与以曹丕、曹植为中心的邺下..

十六字方针

十六字方针 : 1958年7月,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制定并通过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全面收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简称“十六字方针”。它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华人..

韦庄

刘荣恩

刘荣恩 : 生于杭州一个基督教家庭,后移居上海,卒于英国。1930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英文文学专业,后执教天津南开大学。沦陷时期执教天津工商学院,抗战胜利后又执教南开大学西洋文学系。刘荣恩最初以书评..

朱孝臧

朱孝臧 : 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咸丰七年(1857)七月二十一日生。早年随父宦河南,与文士唱酬,二十岁已名著中州。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总校、江..

阮章竞

阮章竞 : 广东中山人。卒于北京。幼时家贫,只读了四年小学就去当学徒。二十岁失业流浪到上海。1935年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7年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多年,并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地方抗日游击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