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

    谜语 : 谜语本来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也主要在民间流传。它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事物的形状、性能、作用等特征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谜面一般都采用口头语言,通俗易懂,押韵上口,很多都采用类似儿歌的形式,易读易记。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记忆,还在孩提时代,夏夜纳凉,冬日向火,我们都曾经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唱儿歌,讲故事。有时候,母亲也会出一些简单有趣的谜语给我们猜:“麻房子,红帐子,里头住着个白胖子”(花生);“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都不见”(雨);“四四方方一座城,里头死了几个人,爷爷妈妈来吊孝,整死不开门”(蚊帐)。当猜出了谜底,或者实在猜不出来,母亲说出了谜底以后,都曾经引起过我们很大的惊喜。
由于谜语是以事物本身的特征来隐射,所以又叫“事物谜”;由于它主要在民间流传,所以有的谜书又把它称作“民间谜语”。
谜语生动形象,编起来不难,猜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射的又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所以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许多谜语构思巧妙,比喻新颖,有的谜面就做得很美、很有趣,比如这样一则谜语:
想当年,绿羽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历尽了多少风波。脚小步难行,一步一拖。莫提起,犹小可,提起了,珠泪洒江河。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对旧社会妇女不幸遭遇的描述,文辞非常优美,但又饱含着痛苦辛酸,纯粹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也不失为一首佳作,但这是一则谜语,谜底是撑船用的“竹篙”。如果我们对照着谜面把竹篙的制作和使用情况想一想,一定会让你拍案叫绝。尤其是“提起”二字,用别解的手法,构思非常巧妙。最后一句既是撑船情景的实写,又以双关照应全文。这则谜语实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其传本就有六七种之多。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则谜语: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而且工稳的五言山水诗,只是“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让人略感意外。但是正是因为这几句,使我们可以猜出它描写的不是真山真水,而是一幅“风景画”。

(清)任颐《水村图》


谜语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都这么典雅工丽的,更多的是采用口头语言,甚至儿童语言,读起来就像一首民歌或者儿歌。比如下面的这几则谜语。

一朵芙蓉顶上栽,锦衣不用剪刀裁。
虽然不是英雄将,一唱千门万户开。


(谜底:公鸡)


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
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谜底:蒜)


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要捉飞来将。


(谜底:蜘蛛)


(元)任仁发《秋水凫图》

为您推荐

近现代谜语

近现代谜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谜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走上了一条蓬蓬勃勃健康发展的道路。 明、清时期,谜语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有逐渐雅化而脱离普通群众的倾向。这一时期以八股文..

清代的谜语

清代的谜语 : 清代是我国古代谜语集大成的时期。 近代有一个说法,叫“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见薛凤昌《邃汉斋谜话》),可见谜语在清代盛行的情况。 清代初年,谜事活动虽然很活跃,但..

明代的谜语

明代的谜语 : 到了明、清时期,猜谜活动出现了高潮。 谜语在明代已经比较成熟,谜的普及程度更高了。谜的分类、谜格的出现,拓宽了制谜猜谜的天地。 在明代以前,谜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到了明代,出现..

金元时期的谜语

民间谜语

民间谜语 : 民间测验智慧的短小作品。这种作品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是隐喻,谜底则是谜面所指的事物。   《文心雕龙·谐隐》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语作为一种旨在测验人的智慧的语言艺术,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