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 : 元杂剧作品集。原为明代文学家兼藏书家李开先的旧藏,清代归藏书家黄丕烈。黄丕烈题为《元刻古今杂剧乙编》。由此得知,此书至少尚有甲编,惟至今尚未发现。后此书为罗振玉所得。1914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从罗振玉处把原书借出,请当时著名刻工陶子麟覆刻了一部,题为《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1924年,上海中国书店又将覆刻本照像石印,题为《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原书没有作者姓名,次序杂乱,王国维考定作者,为石印本重新排列次序,并撰《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文。1958年,《古本戏曲丛刊》第4集收本书珂罗版影印本,题名为《元刊杂剧三十种》。
  这是现存元代杂剧的唯一元代刊本。30种杂剧中,有其他存本可见者16种。这些作品与明代抄本、刻本的体制、文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比勘资料,而且对研究剧本本身的演化及思想艺术特点,也有很大帮助。《西蜀梦》、《拜月亭》、《调风月》、《三夺槊》、《紫云亭》、《贬夜郎》、《介子推》、《东窗事犯》、《霍光鬼谏》、《七里滩》、《周公摄政》、《追韩信》、《张千替杀妻》、《焚儿救母》等14种为仅见于此书的孤本,其中有自元代以来未见著录者,有明中叶以后不得见者,更是研究元代杂剧的珍贵资料。
  元刊本不分楔子与折数,每组套曲前很少写明宫调,科白也极为简略。其中29种冠以"新刊"或"新编"字样,冠以"古杭新刊"者7种,"大都新编"者3种,"大都新刊"者 1种,字体不一,错别字、俗体字、异体字、简写字很多,而纸墨板式大略相同,可能都是元末书商刊刻的流行曲本,后由藏书者汇辑成集的。
  1962年,有郑骞校订《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台湾)。1980年,有徐沁君校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出版。

为您推荐

《杂剧三集》

《杂剧三集》 : 杂剧作品集。即《杂剧新编》。明末清初人邹式金编辑。因继沈泰的《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之后,故称《杂剧三集》。邹式金,字仲愔,号木石,又号香眉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

杂剧

杂剧 : 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时期。   杂剧的..

《灵娲石》杂剧

《灵娲石》杂剧 : 作者许善长。含《伯嬴持刀》《忠妾覆酒》《无盐拊膝》《齐婧投身》《庄侄伏帜》《奚妻鼓琴》《徐吾会烛》《魏负上书》《聂姊哭弟》《繁女救夫》10个单折短剧,加附录《西子捧心》《..

《碧血碑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