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传说

    红军传说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于红军的传说。它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口头创作。广泛流传在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湖北、四川、浙东、闽西、陕甘宁及晋冀鲁豫等老革命根据地。它以共产党所领导的壮阔的武装革命斗争为背景,表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和斗争生活,热情赞颂了人民子弟兵──工农红军。
  红军传说,集中表现了红军的革命纪律、优良作风和新的军民关系,反映了红军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其内容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认识过程。故事往往通过开始对红军不了解乃至惧怕转而为敬爱和感念的生动情节,显示出红军和白军的不同本质,寓蕴着人民的无限深情。如《奇怪的院子》、《人家可规矩啦》等,充满赞美的感情,具有亲切感。另一类借助传说的想象手法,通过对红军转移时留下的布告、水壶、衣物等的神奇描绘,表现出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想念和对于革命的必胜信心。如《红星水壶》、《红军的布告》、《红军帽》等,都是这方面感情比较真挚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反映出在革命的艰苦年代中革命群众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传说具有明确的革命意识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其基本主题,除歌颂红军外,还歌颂革命领袖和群众斗争。关于革命领袖的传说以歌颂毛泽东、 朱德、 澎湃、贺龙、陈毅等党和红军的缔造者及指挥员为多。传说基于对革命领导者的理解与想象,从不同角度塑造了坚定乐观、 勇敢机智、 指挥若定、关心群众,深受群众爱戴的革命领袖形象,有《毛主席懂得老百性的苦楚》、《朱德的扁担》、《棉背心》、《手杖龙》等著名作品。《手杖龙》通过贺龙送给患腰疼病的刘大娘手杖的故事,反映出红军领袖与人民的血肉关系和人民对于革命的忠诚信念。手杖在革命危急关头变成一条龙,帮助了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人民心目中,手杖龙正是贺龙的化身。关于群众斗争的作品,也往往和红军的革命纪律、战斗事迹紧密结合,渗透着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它们反映出人民群众的顽强革命精神。
  红军传说常常借助传统故事的表现手法,赋予红军的遗赠物以神奇的力量。这些遗赠物如同宝物一样,在革命群众手里发生神奇的效力,而当它们落在白匪和反动派的手中,便失去效力或得到相反的结果。传说的创作者用这样的艺术想象,深刻表现出人民群众和革命力量终归要战胜反革命力量的坚定信念,使革命的思想感情与传说故事的特有手法溶而为一,呈现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红军传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它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厚感情,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有流传,并发生很大影响。

为您推荐

《小红军长征记》

《小红军长征记》:袁鹰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10月版。11万字。写一批少先队员组成一支小红军长征队,在“五四”运动60周年之际即1979年5月4日从天安门出发所作的一次瞻仰革命圣地的漫长旅行。分“天安门:风雨沧桑..

《老红军故事集》

《老红军故事集》:冉俊等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5月版。39.4万字。2册。共4篇。“烈火篇”反映南昌起义前后各地的革命活动和根据地的创建过程。“燎原篇”着重展示革命火种在全国各地点燃,鼓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

《红军女侠》

《红军女侠》:王改明着。未来出版社1985年7月版。15.5万字。描述陕西红军游击队第一位女战士、一支队一分队优秀指导员任志贞的故事。1927年,13岁的任志贞替陕北党创始人之一、她的父亲谢子长站岗放哨,支持她爸爸组织抗粮..

《女红军长征记》

《红军浪漫曲》

《红军浪漫曲》:铁竹伟着。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版。18万字。记述和描写周恩来、罗荣桓、张爱萍等12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老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在那样特殊的年代里,他们和..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李季着。作家出版社1959年6月版。7.6万字。长篇叙事诗《杨高传》的第二部。写成于1958年12月。分为40节。主要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的对敌斗争。杨高在抗日战争中负伤,后来复员还乡。..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肖华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5月版。4.2万字。收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和短诗64首。长征组歌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