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757?)

    李颀(?~757?) : 唐代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適、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什往还。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别梁锽》、《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李颀还有一部分写修道生活情趣的诗作,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为您推荐

《李师师外传》

《李师师外传》 : 宋代传奇小说。出自《琳琅秘室丛书》。作者不详。收入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   本篇写李师师原是北宋汴京染匠王寅的女儿,4岁时父母俱亡,由娼家李姥收养。及长,色艺双绝。经内侍官张迪..

李璟(916~961)

李璟(916~961) : 五代词人。南唐中主。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开国主李昪之子。28岁继位,在位19年。前期能开疆拓域。末6年国势日衰,初则屈服于周,去帝号称国主,后又称臣于宋。   李..

李之仪(?~1117)

李之仪(?~1117) : 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

李珣(855?~930?)

李攀龙(1514~1570)

李攀龙(1514~1570) :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

李绅(772~846)

李绅(772~846) : 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后迁家无锡(今属江苏)。元和元年 (806)进士。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敬宗即位,被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武宗会昌二年(842),自淮南..

李劼人(1891~1962)

李劼人(1891~1962) :   现代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1891年 6月生。他在中学时代就饱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1年曾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运动。次年,与郭沫若、王光祈等同班毕业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