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宣诔》 :
三国魏曹植撰。原文见于《文选》卷五十六、《艺文类聚》卷四十八、《全三国文》卷十九。王粲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此文撰于此年,表达了曹植对王粲的敬仰与思念之情。
开篇为序,表达哀伤之情和作诔的意图:“何以赠终?哀以送之。”正文仍然采用先述德的范式,重点讲述王粲三代皆功名显赫。亦从追溯其远祖始“公高建业,佐武伐商。爵同齐鲁,邦祀绝亡。流裔毕万,勋绩惟光”,说明王粲的家世渊源。其次述王粲德行才智,赞其“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接着哀叹其征行途中不幸病亡,“寝疾弥留,吉往凶归”。与以往的诔文相比,曹植此文看似遵循前人之诔制——述德行,赞才智,表哀伤。但接下来曹植把笔墨重点放在个人情绪的宣泄之上,叙其与王粲相交甚深: “思荣怀附,望彼来威。如何不济,运极命衰。”“吾与夫子,义贯丹青。好和琴瑟,分过友生。”用一个“呜呼哀哉”表达失去挚友之痛,接着又用了一个“呜呼哀哉”重复抒发悲痛之情:“翩翩孤嗣,号恸崩摧。发轸北魏,远迄南淮。经历山河,泣涕如颓。哀风兴感,行云徘徊。游鱼失浪,归鸟忘栖”,多重比喻,反复描摹自己失友之痛楚情形。作者回忆与王粲的昔日友情“好和琴瑟,分过友生”,想起二人昔日宴会上曾经的戏言“予戏夫子,金石难弊”,作者更是感叹“人命靡常,吉凶异制”,情感也更加强烈。最后以“倘独有灵,游魂泰素。我将假翼,飘摇高举。超登景云,要子天路”,表达了再次与好友相会的愿望,以相聚之乐衬失散之悲,黯然神伤。
作者用真挚的语言表达了极其强烈的哀伤之情,诔文的重心由述德转向写哀,使诔文的抒情性与文学性大大增强。由于文章情真词哀,读之令人动情。明人孙矿(闵齐华《文选瀹注》卷二十九引):“虽是常意,然开口点出中的,紧切有力,风骨苍然,正无待搜异。”(《文选集评》卷十四)近人谭献批云:“此书家谓中锋也,不尚姿致而骨干伟异。‘感昔’一节,后人多从此悟入。”(《骈体文钞》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