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剧运动

    爱美剧运动 :

爱美剧运动是推动中国戏剧改良和推动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环,也是清末民初中国戏剧改良运动的第二个阶段。

1907年发轫的文明戏,可以看作是大张旗鼓倡导文学革命之前文学改良在戏剧方面的尝试和实践。从1918年《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和“戏剧改良专号”开始,戏剧改良“敲响了剧本创作时代的锣鼓”(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稿》)。1920年10月,由文明戏演员汪仲贤主持,在上海新舞台剧场演出《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效果不好。汪仲贤经过反思,提出了营业和非营业性质的剧团问题。他在《营业性质的剧团为什么不能创造真的新剧》一文中明确提出“仿照西洋的Amateur,东洋的‘素人演剧’的法子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剧团”。后来陈大悲把Amateur音译为“爱美的戏剧”。

1921年5月,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徐半梅、熊佛西、张静庐等13人创建成立上海民众戏剧社。这些学者和有志戏剧事业的人批评文明新戏的腐败,倡导真正改良人生和社会的现代戏剧。上海民众戏剧社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成员大多数是戏剧专业人士,具有长期从事戏剧活动的经历和比较丰富的舞台经验,其中还包括职业文明戏的演员。他们带着严肃的艺术追求精神,追求“真的新剧”。民众戏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戏剧》月刊,以建设“真的新戏”,倡导“爱美的戏剧”。同时大力介绍西方戏剧理论,探讨戏剧艺术,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现代话剧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虽然爱美剧的提倡过于理想,并没有代替所谓的职业的营利的新戏演出,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良好的促进作用。

为您推荐

朗诵诗运动

朗诵诗运动 :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诗歌会首次倡导,将朗诵纳入诗歌大众化的追求,任钧将朗诵的功用概括为“直接的感动性”“大众的普及性”“集团的鼓动性”。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未能付诸实践。1937年9..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 1922~1926年,早期共产党员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沈泽民、李求实等人提出了初步的“革命文学”主张,认为判断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家的标准,是能将现社会的缺点、罪恶、黑暗写出..

秧歌剧运动

秧歌剧运动 : 秧歌原本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农村地区,表现民众日常生活及其男女情感趣味的一种民间歌舞。早在抗战初期的陕甘宁边区,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由民间艺人编写的新编秧歌剧作品。它们清新活泼、通俗..

延安民歌运动

歌谣运动

歌谣运动 : 1918~1926年开张的歌谣运动,以民间歌谣为主要对象,兼及其他民间文学体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