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嘉 :
浙江余姚(今属慈溪)人。卒于美国纽约。1928年在庆德小学读书,开始阅读《西游记》《寄小读者》等作品。1935年进宁波中学读书,开始写作新诗。抗战爆发后,曾任教于庆德小学,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投笔从戎,考入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民训大队,接触唯物论之类的书籍。1938年处女作《我们是黎明边缘的轻骑兵》发表于《大公报》副刊。1939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经常能读到英国文学的作品。1940年转到南渝中学学习,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等书。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受到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冯至、卞之琳、燕卜荪等人的影响。
1942年,先后读了卞之琳的《十年诗抄》、冯至的《十四行集》、美国意象派诗以及艾略特、叶芝、奥登等的作品,阅读兴趣由早期的浪漫派转向现代派。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后,被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助教。1946~1948年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所作新诗二十余首和以“新诗现代化”为总标题的评论文章发表于《大公报·星期文艺》《益世报·文学周刊》《文学杂志》《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上。1948年,“中国新诗派”(1981年改为“九叶派”)形成,成为诗派成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宣部《毛泽东选集》英译室译校员,主要从事翻译工作。1954年调入外文出版社英文部,任翻译。1957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助理研究员,开始系统地翻译和研究英美文学,翻译和评价了英国诗人布莱克、彭斯、拜伦、雪莱、济慈及美国诗人米列等人的诗歌作品,出版有《米列诗选》(1957)、《补莱克诗选》(与穆旦等合译,1957)、《彭斯诗抄》(1959)、《英国宪章派诗选》(1960)等。1960~1964年,为响应“反资批修”的口号,写了一些批评现代派的文章,编写了《现代美英资产阶级文学理论文选编译》(上下册,1961)。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3年出版译著《试论独创性作品》。文革期间被迫停笔。
1979年后,主要从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研究、九叶诗派理论和创作的传播及英美诗歌的翻译工作。1980年应邀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学半年。此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出版诗合集《九叶集》(与辛笛、穆旦等合著,1981)、文学论文集《现代派论·英美诗论》(1985,1987)和《论新诗现代化》(1988)、译著《美国歌谣选编译》(1985)等,主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1~4册)》(1980~1985)、《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下)》(1989)、《卞之琳与诗艺术》(1990)、《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1991)等。1992年,蓝棣之编选的《九叶派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其诗作22首。
袁可嘉曾提出“新诗现代化”理论,他在吸收借鉴英美批评派先驱瑞恰兹、艾略特的文学本体论的基础上,指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他重视诗歌写作的现实性,表现出积极介入社会人生的姿态,同时还强调了现代诗歌的象征性与玄学化,使得新诗写作走向新的综合。袁可嘉还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理论,指出“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强调诗歌写作要创造“客观对应物”,要善于吸收戏剧的效果,不断增强写作的包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