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派 :
阳湖是县名。雍正二年(1724),拆常州府原辖县武进为二:一为武进县,一为阳湖县。代表人物为阳湖人恽敬、李兆洛以及武进人张惠言(阳湖、武进二县同属今江苏常州)。
光绪初年,张之洞《书目答问》列举清代古文家文集时,始列出“阳湖派古文家”之名。因恽敬、张之洞二人都是刘大櫆弟子、阳湖人钱伯坰的学生,且都私淑姚鼐,文学主张源出于“桐城派”,故后人称之为“桐城派”的旁支,或谓同出一源。阳湖派基本接受了桐城派的主张,致力于古文创作,但又并不认为桐城派的文章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恽敬论文主张自然天成,为文“峻拔”,兼学诸子百家,纵横驰骋,雄肆恢弘,认为“百家之敝当折之以六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其高下远近华质,是又在乎人之所性焉,不可强也已”(恽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首《目录序》),以“以学济文”的策略来补救桐城派行文单薄和思想上专主孔、孟、程、朱的弊病。张惠言初专为时文,继而转向辞赋骈体,因其友王灼之劝,始致力古文,取法“桐城”,但并不囿于“桐城”,而是沿明、宋、唐诸家一路而上溯秦汉、春秋,提出文章要合骈、散两体之长,为文自具才力思致,下笔辄能自拔。李兆洛也反对骈、散对立,编纂《骈体文钞》,有意与《古文辞类纂》立异,打通骈、散,突破古文樊篱,扩大古文取径,与桐城派效法秦汉的趣味有所不同。其主要成员尚有陆继辂、董士锡、庄述祖、庄献可、左辅、吴德旋等。
阳湖派虽与“桐城派”有相异之处,但不是以“桐城派”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是在古文主张上取资“桐城派”,讲究学与文、才与法、骈与散的统合,对“桐城派”有所突破;在创作实践上,“不甚宗韩欧”,既作古文,也写骈文、辞赋,视野开阔,蓄含圆融通变之风,在当时对于矫正“桐城派”的弊弱有一定的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