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作者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写于武昌。载1938年1月16日汉口《七月》半月刊第2集第1期(总第7期),收入诗人1939年出版的第二本诗集《北方》,后收入《艾青选集》(1951年北京开明书店版)、《艾青诗选》(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等。
此诗创作于抗战爆发后,艾青奔波于武汉、临汾和西安之间,目睹了满目疮痍的国土、挣扎流徙的难民,深切感受到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苦难,由此创作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这组诗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首。此诗采用忧郁的笔调,诗人以“农人的后裔”的身份和“憔悴”的生命描写灾难中失去幸福家庭的农夫、少妇。在这首典型的充满着“土色的忧郁”的诗歌中,诗人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状况,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艾青在《我的创作生涯》一文中写道:“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我是以悲哀的心情写的,因为在战争到了危险的时候,国民党内投降派又主张和谈了。”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武汉,在这座抗战中心城市,诗人看到的处处是穷困和饥饿,毫无民族存亡关头应有的紧迫气氛,他感到异常失望。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诗歌的意象和内涵饱满而沉重,引起读者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这首抒情长诗朴素清新,具有艾青所倡导的散文美,发挥了自由诗体的优长,同时以其内在的情感节奏形成诗的音乐美。此外,长诗着意刻画了“马夫苦行”“若妻失护”“老母流离”“耕者乞援”这4个画面,如版画一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极具“绘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