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埰

    端木埰 :

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道光末年以优行入贡,朝考以知县用。同治三年(1864)经祁寯藻推荐,穆宗赏用内阁中书。十一年丁母忧,南归江宁治丧。光绪四年(1878)入都,后又补典籍。十二年充会典馆总纂,十六年转内阁侍读。以疾开缺,未及归,约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

少有诗才,弱岁作《梅花诗》,得“饱经霜雪无寒相,能返阳和亦大才”句,初显胸襟与志趣,备受时人赞叹。道光二十八年(1848)始从金伟君填词,加盟听松词社。学词以碧山(王沂孙)为宗师,自称其词为“碧山之唾余”,谭献认为其词“优入南渡诸家之室”(《复堂词话》),晚年更以《碧瀣词》自名其集;同时又兼采白石(姜夔)、东坡(苏轼),故而其词不名一家,自成统系。词作以唱和词和咏物词为多,面对蒿目时艰的现实,在琴尊唱和之中,多有抒写忧时念乱之作。如〔满江红〕《岳忠武王书<出师表>和幼霞》,将济世之怀胥于词发之,“同赤手,支倾厦。军声震,撼屋瓦。痛衰朝耻恨,一般难洒”,词人的抑郁不平之气与对朝政衰退的愤恨之情,跃然纸上。咏物词得碧山寄托之妙,如〔齐天乐〕《秋籁》“想风雨关山,劳歌道远。漫倚金尊,画堂喧翠管”句,借物以寄寓关心民瘼之情,格调高远。其词〔齐天乐〕《月夜坐太清观》,“喜风露无声,玉轮高挂。领略清晖,浣将灵府倍潇洒”句,以清幽之境衬托潇洒出尘之情,则又有白石清空之趣。

在词学理论上,端木埰重寄托,推尊碧山,上接常州词派之余绪,但又能突破藩篱,旁参浙西词派之词说,折衷出新。其与王鹏运、况周颐等同直薇省期间,以词相交,赓和益多。端木埰词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清四大家,“端正二人(王鹏运、朱祖谋)学词之趋向,端木埰实亦有力”(唐圭璋《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其导引了晚清词学之方向,被誉为“清季词派之祖灯”。

文学方面著有《碧瀣词》(凡101首,收录于《薇省同声集》《清名家词》)、《楚辞启蒙》《赋源》等。编选有《宋词赏心录》(又名《宋词十九首》)、《金陵诗征录》等。经史方面著有《经史粹言》4卷、《读史法戒录》4卷等。其著作总名为《有不为斋集》,共6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