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 :
江苏常熟人。卒于常熟。幼承庭训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以墨污考卷出场,其父曾之撰为他捐官内阁中书。在京师事李慈铭及其父好友吴大徵;与文廷式、江标等名士切磋史地金石诸学。因其父及其闱师潘子韶的关系,结识同治戊辰科状元洪钧及其妾赵彩云(赛金花)。因其岳父汪鸣鸾的关系得以经常出入翁同龢、张荫桓之门。甲午战争时,支持翁同龢力主抗敌。二十一年,被荐入同文馆特班学习法文。次年,欲考总理衙门章京,内阁不予保举,愤而归里。二十三年,至上海筹办实业,与当时在沪的谭嗣同、林旭、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相互往来。在上海结识曾担任公使馆参赞旅居法国多年的陈季同,得陈指点法国文学,数年内借助法语广泛阅读大量西欧文学名著。二十五年,父亡守孝居乡,与张鸿、徐念慈创办常熟第一所新式小学中西学社。二十八年,在上海经营蚕丝业,折本而罢。三十年,与徐念慈等在上海创立小说林书社,发行小说,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孽海花》。三十三年,创办《小说林》杂志,共出12期。三十四年,小说林书社因资金困难歇业,《孽海花》部分章节曾在该杂志连载发表。参加张謇领衔的立宪运动,加入“预备立宪公会”,但对革命持同情态度,与金天翮、黄人等交往。与马相伯等反对清政府借英款筑沪杭甬铁路,支持招集民股。又参与联名抗阻杀害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敭调任江苏,几遭清政府捕拿。三十五年,入两江总督端方幕,任财政文案,后以候补知府分发浙江,任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
辛亥革命后,被选为江苏临时议会议员,曾支持赞助蔡锷、陈其美、钮永建等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活动。1914年后,历任江苏官产处处长、江苏财政厅厅长、政务厅厅长等职。1926年辞职。1927年,与其长子曾虚白在上海开设真美善书店,创办《真美善》杂志,并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和翻译,着手改写和续写《孽海花》。1931年,《真美善》杂志停刊,回到家乡常熟,潜心园艺,游憩养病,直至病故。
一生交游广泛,熟悉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和世情百态,对众多清末政坛大佬、文苑名士有过直接的接触与观察。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学和各种文体都比较熟悉,通法语,熟悉法国及西欧文学,有比较深广的中外文学素养。代表作《孽海花》是清末新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部作品。此外,还著有自传体小说《鲁男子》第一部《恋》、戏曲《雪昙梦》、《补后汉书艺文志》及《补后汉书艺文志考证》,已发表的单篇文章散见于《小说林》《真美善》杂志及《曾公孟朴纪念特辑》等,另有未刊印的古今体诗集、骈散文集及读书札记多种。
曾朴在翻译法国文学方面也贡献突出。1928年,在与胡适的通信中详细陈述了他的翻译理念,提出文学翻译“一是用白话,固然希望普遍的了解,而且可以保存原著人的作风,叫人认识外国文学的真面目,真精神。二是应预备译品的标准,择各时代,各国,各派的重要名作,必须迻译的次第译出”,在平辈的文学翻译家中,他的翻译理念是较为先进的。胡适也因此视这位文坛前辈为新文学的同路人。主要译作有大仲马小说《马哥王后佚史》,雨果小说《九三年》《钟楼怪人》《笑面人》,戏剧《吕克兰斯鲍夏》《欧那尼》《克林威尔》《嬉王》等,左拉小说《南丹与奈侬夫人》,莫里哀戏剧《夫人学堂》等。
曾朴在文学出版方面也有建树。早年创办小说林书社及《小说林》杂志意在提倡译著小说,“要打破当时一般学者轻视小说的心理”,响应梁启超以政治小说改良社会的主张。晚年创办真美善书店及《真美善》杂志,致力于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批评,一度成为新文学运动之后最集中译介法国文学的阵营,在它周围聚集了大量研究法国文学的学人,深化了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