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②

木偶 : 一种木刻人像。起源很早,在战国古墓曾发掘出许多木俑,脸部彩绘。身有衣饰,有的手足能自由活动。1978年山东等西岱野山出土的西汉木偶人,全身的关节都可活动,可立、坐、跪。唐代提线木偶制作精致。宋代发展很快,明清时极为盛行。木偶不但是舞台演出用具,也是一种儿童玩具,是游戏、故事、玩具三者的综合体。木偶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捉线、杖头、布袋、铁线四种。还有一种用木偶面目,套在艺人头上进行表演,称为“顶头木偶”,实际是一种“假面”形式。木偶制作要求人物性格化、玩具化、脸谱图案化,要有趣和灵巧。过去制作木偶、采用木头制作、头部镂空雕刻。现在则用硬塑料塑制头部,胸腔为铁丝布网、并用泡沫塑料制作四肢活动关节,木偶轻便美观。现代为便于观众观看,木偶有逐渐变大的趋势。提线木偶较著名的有福建泉州和龙岩。捉线木偶的操纵架,通常为长方的、球拍形的,也有用飞机形“士”字形和“工”字形的。提线一般用八根俗称“八线班”,复杂的可多到24根。提线木偶制作较复杂。除面部塑造外,还有身、颈、四肢、胸腹和臀股部。其间要有腰身活动,手足须用关节制作。木偶宜上身轻、双足重,走路才不会摇摆,操纵人也有一定衡量感觉。布袋木偶是将木偶套在艺人手上进行表演各种动作。形体较小,头与布袋相连,约7寸左右,操纵灵活,演武戏的速度比真的动作快得多。刀枪招架也比真人演得勇敢。北京的“耍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戏”、江西南昌的“被窝戏”等均属此类。杖头木偶:如北京的“托偶戏”,人物制作,一般只有上半截,没有双足,演出时木偶上半截露在屏幕外面,一般用3根棒棍操纵,装头颈的是一根主棒,装双手的是两根较细的竹棍,杖头木偶体积较大。山西的“晋中木偶”,湖南的“衡山木偶”等都属杖头木偶。

为您推荐

《沙发背后的木偶剧》

《沙发背后的木偶剧》:傅歆等编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12月版。1.4万字。可看可听可玩的儿童读物。包括48开儿童木偶剧本1册、布袋木偶5个及录音磁带1盒。考虑到独生子女家庭一般是三口之家,本书提供的6个木偶剧本..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 : 意大利童话。作者C.科洛迪(Carlo Collodi, 1826—1890),儿童文学作家。中译本任溶溶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作品叙述一贫穷孤独的老人得到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做成一个小木偶,当作自己的儿子,取名..

《木偶奇遇记》

出版时间:1992-08 《木偶奇遇记》 : 意大利不朽的经典性童话名作《皮诺乔传奇》(“Pinocchio”,《木偶奇遇记》),1881年出自图斯卡纳区一个爱讲俏皮话的人物、笔名叫“科洛迪” (卡罗·洛伦齐尼笔名,Collodi,18..

木偶戏

《木偶奇遇记》

《木偶奇遇记》:童话,共 36 章。科洛弟的代表作。发表于 1880 年。它叙述老人杰培托把一块能哭会笑的木头雕成木偶,并把取得生命的小木偶,当成儿子。老人卖掉上衣,供儿子上学。可是小木偶一心贪玩,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回..

《江加走木偶雕刻》

《江加走木偶雕刻》:江加走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4月版。1万字。选印粉彩木偶头42件,包括传统戏曲里的生、旦、净、丑、末各种行当。其中有“白阔”、“须文”、“红关”、“乌阔”、“青面雷公”、“海潮圣人”..

《木偶戏》

《木偶戏》:童话诗集。作者郭风。出版于1945年。 这部集子主要收入了作者1943——1945年间创作的童话诗作,其中包括《油菜花的童话》、《小野花的茶会》、《野菊的小屋》、《小野菊的童话》、《豌豆三姐妹》、《小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