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最后改为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学生时代读了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从中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1902年1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1904年9月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他跟从章太炎,进行反帝反清活动,并参加了光复会。发表了《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和《人的历史》等文章,介绍科学知识并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特点。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2年应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科长、佥事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始,便全力投入,并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和《阿Q正传》等小说,结集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同时撰写了许多杂文,抨击旧道德礼教。1920年8月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编有《中国小说史略》等书。1924年后,在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的情况下,彷徨、苦闷,且继续战斗、创作。有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结集成第二本小说集《彷徨》,还有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了《莽原》周刊等。继续领导新文化运动,与反对新文化运动某些社团中的人物及言论进行论战。同时,还翻译介绍了外国文学及作品。为了避开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迫害,于1926年8月任厦门大学教授,整理出《汉文学史纲要》,出版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经中国共产党推荐到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回上海后不久,接编了《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联系。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场论争促使他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总结了几年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提出左翼文艺运动的战斗纲领。从此成为左联的主将和旗手。1930年至1931年的文章收在《二心集》里。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他和茅盾、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径提出强烈抗议。1933年1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竭尽全力,鞠躬尽瘁。其间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了《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和《译文》等文学刊物,并努力扶持文学青年。鲁迅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1932年秘密会见从苏区到上海的红军将领陈赓,与瞿秋白的友谊深厚,曾冒生命危险保护这个著名的共产党人,在瞿秋白被反动派杀害后,整理出版了他的译著《海上述林》。1934年又有研究语言文字的《门外文谈》和杂文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6年10月19日病逝上海。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