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刘安世

苏轼与刘安世 : 苏轼与刘安世有一段曲折的交往。苏轼好仗义勇为,有时难免出现偏差过失,刘安世必以典故对他约束。苏轼恼怒刘安世的制约,而刘安世不满苏轼恃才变乱典常;苏轼以《尚书》“立贤无方”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刘安世则强调其前提是贤者,不可滥用于一切人。数年后,两人分别从贬地归,遇于途中,开始互相了解。刘安世称苏轼改掉了浮华豪习,苏轼赞刘安世为铁石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刘器之与东坡元祐初同朝,东坡勇于为义,或失之过,则器之必约以典故。东坡至发怒曰:‘何处把上曳得一“刘正言”来,知得许多典故。’或以告器之,则曰:‘子瞻固所畏也,若恃其才,欲变乱典常,则不可。’又朝中有语云:‘闽蜀同风,腹中有虫。’以二字各从虫也。东坡在广坐作色曰:‘书称“立贤无方”,何得乃尔!’器之曰:‘某初不闻其语,然“立贤无方”,须是贤者乃可,若中人以下,多系土地风俗,安得不为土习风移?’东坡默然。至元符末,东坡、器之各归自岭海,相遇于道,始交欢。器之语人云:‘浮华豪习尽去,非昔日子瞻也。’东坡则云:‘器之铁石人也。’”

为您推荐

苏辙追和张方平遗诗

苏辙追和张方平遗诗 : 张方平在四川任官,对苏氏父子极为赏识,后来官守南都,曾招苏辙为幕僚。元丰年间,苏氏兄弟被贬,张方平凄然不乐,作一诗相赠。张方平死后十年,苏辙重读他的赠诗,百感交集,追和一诗以示纪念。洪迈《..

苏轼还宅

苏轼还宅 : 苏轼在阳羡(今江苏宜兴),以仅有的五百缗钱买了一座房宅。选定迁居日期后的一个晚上,他散步到一村落,听见一老妇人哭声极哀,原来老妇人的儿子把百年旧居卖掉,故而伤心哭泣,而卖掉的旧居正是苏轼以五百缗购..

士人崇尚苏轼文章

士人崇尚苏轼文章 : 宣和年间,朝廷严禁苏轼文字。一士人私自携苏轼文集出城,被抓到官府。有关官员见文集后有士人所作之诗,寄托了对苏轼的深沉哀思和无限崇仰,心有所感,私下放了这个士人。南宋以后,士人更是崇尚苏轼..

延迟试期待苏辙

黄庭坚以俚语却郭祥正

黄庭坚以俚语却郭祥正 : 黄庭坚非常喜爱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一词,很想作词和之,但苦于秦观词作的结句用“海”字作韵脚,很难依韵相和。当时郭祥正正好前来拜访,便为黄庭坚举了很多海字韵的例子,黄庭坚感到厌..

黄庭坚泰然处世

黄庭坚泰然处世 : 黄庭坚赴省试,张榜前就相传他得第一,正当他与同舍考生饮酒庆贺时,仆人来报告榜上名单,却未提到有黄庭坚。其他考生情绪激动难抑,而黄庭坚不动声色,依然饮酒自若。以后,黄庭坚屡受挫折,都能泰然处之..

黄庭坚自幼聪颖

黄庭坚自幼聪颖 :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五岁已能诵读五经,后又读《春秋》,十日就能背诵,不漏一字。他七岁能作牧童诗,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他本人赴举时,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