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丛话

小说丛话 : ①论文集。由清饮冰(梁启超)、平子(狄葆贤)、蜕庵(麦孟华)、曼殊(麦仲华,一说为梁启勋或梁启超)、侠人、浴血生等人合著。系我国最早明确用“小说话”的形式所作的小说评论。其作者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小说修养并不一致,然基本上都能和梁启超意气相投,关系密切,故其论点主要是附和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其中有的充实和发展了梁氏的观点,也有的与梁氏相左,甚至针锋相对,颇具自由讨论的风气。其主要贡献是对小说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唯物的解释,如曼殊将小说视作“今社会之见本”,认为“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又对小说的艺术特征作了有深度的探索,如侠人明确指出小说的“神力”在于“明著一事焉以为之型,明立一人焉以为之式”,通过形象、直观的典型产生种种“特别势力”。另外,针对梁启超全盘否定中国古代小说而多据西方“民主、民权”等社会政治思想来高度评价《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并同时注意中西小说的比较。比较中有时失之片面和偏激,但对于批驳鄙薄中国小说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初刊于1903至1904年《新小说》第1、2卷。1906年《新小说》社刊印了单行本。后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等予以转录。②文论篇名。成之(吕思勉)作。用西方美学观点分析小说的性质,认为小说是一种“美的制作”,是经过了对生活的模仿、选择、想化和创造四个阶段,即艺术典型化后“造出第二之社会”。较之实际社会,“其差有二:一曰小,一曰深”,意即尽管描写的是个别的人物和事件,但比之实际社会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其人物形象又有“代表意义”,即更普遍的意义。用大量篇幅具体分析《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代表意义”,为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作出了示范。同时,具体修正和补充管达如《说小说》的小说分类,分析了小说兴盛的原因、小说与社会关系、创作小说的主要方法和译本小说等多方面问题。所论颇有系统,实将晚清小说理论作了一次归纳,代表了当时小说理论发展的水平。刊于1914年《中华小说界》第3至8期。

为您推荐

论中国的创作小说

论中国的创作小说 : 文论篇名。沈从文作。回顾了新文学前十年的小说创作,论及小说作家46人,以“五四”的高潮、落潮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为基础,将新创作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全部评述均遵循两个方向..

何良俊曲论

何良俊曲论 : 曲论著作。明何良俊著。系后人从其笔记《四友斋丛说》撷取卷三七“词曲”而成。写成于万历七年(1579)。共有三十余则。主要谈北曲,对元代大家均有评论。倡导元曲本色语,批评《西厢记》“全带脂粉..

小说闲评

小说闲评 : 文论篇名。钟骏文作。文章以提要的形式,将晚清近七十种小说著译一一加以评介,或赞以“佳构”、“名作”,或斥之“毫无生趣”、“一望无余”。其评价小说的标准,大致为情景逼真、情节离奇、结构谨严..

曲品

曲律

曲律 : 曲论著作。明王骥德著。四卷。初稿写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经十余年增改成书。四十章。论述南北曲源流、南曲声律、传奇作法及编剧理论等,对元明两代作品分析评价。王氏被列为吴江派,但持论公允,不..

唱论

唱论 : 曲论著作。署名燕南芝庵。原附刊于元杨朝英散曲集《阳春白雪》卷首,当成书于元至正朝(1264)之前。不分卷,仅二十余则。列述唐宋以来著名曲调流行情况,简析曲调之取材、风格及运腔吐字、发挥艺人各自特..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 : 文艺论文篇名。张庚作。载1939年《理论与现实》第1卷第3期。系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报告。认为“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是中国戏剧运动正确发展的唯一方向。使旧剧跟上时代,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