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 散文篇名。东晋陶渊明作。见《陶渊明集》。作于元熙元年(419),一说作于永初二年(421)。原由“记”与“诗”组合成篇,题作《桃花源诗并记》。“记”为诗的序言,因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已独立成篇。作者构想晋太元中一武陵渔人,沿溪捕鱼而偶入桃花胜境,至林尽水源处,便钻山出洞,进入风光优美、环境幽静的桃源世界。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实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在他笔下,桃花源无剥削,无压迫,人人劳动,个个欢乐,热情好客,互无争斗,是理想的田园乐土,也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避秦时乱”四字表明与世隔绝之久,揭示百姓对秦暴政的不满,借以喻当世。文末将作者同时代的刘子骥写进虚构之文中,与开端纪实文字相映照,旨在加强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魅力。全文构想奇特,理想高尚,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文辞流畅,是一篇擅名千古之作。明罗其鼎曰:“渊明文章风节,夐绝一时,自其记若诗,传诵后祀,遂使桃花源名胜千古。”(《渊明祠序》)清邱嘉穗曰:“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矣!”(《东山草堂陶诗笺》)清方熊曰:“即其文笔,亦史迁之流亚也。”(《陶靖节集》)此文对后世影响极大,文人纷纷仿效,王维、刘禹锡、王安石并有《桃花源行》,韩愈有《桃源图》,苏轼有《和桃源诗序》等。

为您推荐

感士不遇赋

感士不遇赋 : 赋篇名。东晋陶渊明作。见《陶渊明集》。约作于永初三年(422)。赋前有序。序中以犀利的语言揭露社会“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黑暗现实。因感人生短促,立行又难,故古人常染翰慷慨,作者亦由是作赋..

芜城赋

芜城赋 : 赋篇名。南朝宋鲍照作。见《鲍参军集》。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至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因北魏南侵和竟陵王刘诞反叛,两遭兵祸而荒芜。大明三、四年间,作者客江北,登广陵故城,咨..

与陈伯之书

与陈伯之书 : 骈文篇名。南朝梁丘迟作。见《文选》。陈伯之原为南朝齐江州刺史,降梁后复叛奔魏。天监四年(505),武帝诏临川王萧宏伐魏,作者为其记室,宏命他私与伯之此书。伯之得书遂复归梁。文章首叙伯之初自..

广绝交论

北山移文

北山移文 : 骈文篇名。南朝齐孔稚珪作。见《文选》。北山即文中的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位于建业之北,故名。汝南(今属河南)人周颙,初隐于钟山,后一改夙操,应诏出为县令,秩满入京,拟经钟山。作者即以山灵口..

登大雷岸与妹书

登大雷岸与妹书 : 骈文篇名。南朝宋鲍照作。见《鲍参军集》。元嘉十六年(439),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州(今江西九江),引作者为佐吏。作者奉命赴江州,至大雷(在今安徽望江县境内)作此书与其妹令晖。书中备述行役之..

中古文学史论

中古文学史论 : 研究著作。王瑶著。原为作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时的讲稿。论述有关中古魏晋六朝文学上的重要问题,起于汉末,迄于梁陈。全书十四章,分为“文学思想”、“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