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

文选 : 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世称《昭明文选》。三十卷。纂集经、史、子以外自先秦至梁各体文学作品,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七类;又将作品数量较多的赋、诗按其内容加以区分,如赋分京都、郊祀等十五门,诗分补亡、述德等二十三门,意在辨明文体源流及功用,提示创作典范。展示梁以前文学发展概况,及各体文学作品成就,使历代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流传至今。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而史传中的论赞则以其“综缉辞采”、“错比文华”而予收录,反映出文学“随时变改”,“踵事增华”的时代美学观。此书对后世影响巨大,研究《文选》及其相关课题后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称为“文选学”。为《文选》作注者首为隋萧该《文选音》,其书今失传。唐李善为《文选》注,分为六十卷,事义兼释,颇为精当。亦颇循用旧注,如《两京赋》用薛综注,《骚》类俱用王逸注。开元六年(718),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复为《文选》作注,称“五臣注”。南宋时,将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号为《六臣注文选》。《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注“迂陋鄙悖”,然于“疏通文意。亦间有可采”。明毛晋刻《文选》,削去五臣注,独存李善注,然因刊除未尽,其中时见五臣注遗迹。清胡克家据宋淳熙尤袤本重刻《文选》,并作《文选考异》十卷,对注文多所订正。清叶树藩有《重刻昭明文选李善注》,以宋本校定毛本脱遗,增补李注未及的遗文轶事,并折衷诸家对李注之是非,用套板增入何义门评点,于字句有所考校,用朱字添列于旁。叶序称“题于海录轩”,故世称海录轩本。于光华有《文选集评》,注解悉本六臣注,多所节略,主旨在论文,故集合各家评语较多。胡绍煐《文选笺证》,治《文选》本王念孙、段玉裁,由音求义,即义准音,于字句多作精详考核,对旧注阙者补之,略者详之,误者正之。黄侃《文选平点》,涉及方面至为广博,多所发明,颇具卓见。骆鸿凯有《文选学》,亦可资治《文选》的参考。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考证丰赡,校勘精审,但只完成八卷。另有张云璈《选学胶言》,余萧客《文选音义》,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孙志祖《文选考异》等。此外,敦煌卷子本《文选》、《文选音》、《文选集注》等残卷,分别收印于《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及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唐抄本第三至第九集中。今通行本为1977年中华书局影印胡刻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胡刻本点校排印本。

为您推荐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 : 诗总集。北宋郭茂倩编。一百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乐曲原辞和后人仿作,其中有民间歌谣,也有文人作品。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 一名《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诗文总集。明张溥编。一百十八卷。以明张燮《七十二家集》为底本,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谊至隋薛道衡凡一百零..

骈体文钞

骈体文钞 : 文总集。清李兆洛编。三十一卷。选录自战国至隋代的骈文。分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上编皆庙堂之作、奏进之编,分铭刻、颂、杂颺颂、箴、谥诔哀策、诏书、策命、告祭、教令、策对、奏事、驳..

玉台新咏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诗总集。逯钦立编。一百三十五卷。收录先秦迄隋代诗歌及谣谚,包括零章残句,收作者约八百人,按时代次序分为十二编。其中先秦诗七卷,汉诗十二卷,魏诗十二卷,晋诗二十一卷,宋诗十二卷,齐诗..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 诗总集。丁福保编。五十四卷。上起西汉,下迄隋代,收作者七百余人,依时代次序分为《全汉诗》、《全三国诗》、《全晋诗》、《全宋诗》、《全齐诗》、《全梁诗》、《全陈诗》、《全北魏诗..

古文苑

古文苑 : 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中。录周代至南朝齐代诗文二百六十余篇。分为二十类。其文均为史传和《文选》所不载。南宋淳熙间韩元吉分为九卷;绍定间章樵又加增订,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