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寅 :
云南哀牢山区南华县人。清季贡生。父亲夏文学是一位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乡村教师,自幼随父读书,后进学堂学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因家贫,辍学回家种地。辍学归田期间,在亲友赞助下考取贡生,在本县做了一年的山乡小官。后因制度腐败、壮志难酬,参加了李文学率领的彝民起义,在帅府做秘书工作。起义坚持20年,以失败告终。夏正寅虽身受牵连,但幸免于难。他痛感自己“既不能起夷庶于水火,复无力脱李帅于刀芒。公义不及,私情未尽”(引文皆见《哀牢夷雄列传·序》),并哀叹“哀牢诸夷雄,为民除暴谋利,不为世所知”,于是发愿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彝族农民大起义记录下来。为此,他废寝忘食,常与起义军的幸存者邻居彝翁“清茶淡酒,围炉而谈,每至深夜不散”,忆及旧事,“莫不相对饮泣”。至光绪十年(1884)李文学殉难十周年之际,完成了一部充满血泪的《哀牢夷雄列传》。
《哀牢夷雄列传》共14篇传,另有作者自撰的序、跋各一篇,并附彝文宗谱5篇,语言浅近自然。但长期湮没无闻,直到1953年学者刘尧汉才在民间收集到其残稿,只剩下目录、自序和几个首要人物传,发表于1957年第2期《近代史资料》。又因此书富有传奇色彩,且有不少虚构、夸张和附会的失实之处。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曾围绕《哀牢夷雄列传》的真伪问题产生过激烈的讨论。甚至一些学者根据夏正寅曾参加清政府《镇南州志》编修工作的经历、《哀牢夷雄列传》内出现的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诸多误记及原稿中大量别字、脱文、衍文等讹错,认为作者是民国以后假托夏氏之名的人。但争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仍有待继续发掘史料和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