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杨阳神道阙(书法)

枳杨阳神道阙(书法):

【简介】:

原题《晋故巴郡察孝骑都尉枳杨府君之神道》。晋隆安三年(399)十月十一日刻。正书。七行,行七字。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石“高一尺一寸,广一尺三寸七分”。“字径一寸二分。”淸末在四川巴县出土。曾归姚觐元、端方等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书法》收入初搨本。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枳杨府君》茂重,爲元常正脉,亦体出《谷朗》者,诚非常之瑰宝也。”“笔法之佳,固也。考其体裁,可见隷楷之变”,“眞魏晋之宗风也”。

【赏析】:

此阙书法,书写者以厚重方截的线条构筑起撑满方格的体势来追求铭石书的庄重效果。从书体的角度予以辨析,后人往往视之爲近似楷书的隷书。这可能是一种错觉,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变形的态势,划归到楷书的大家庭中比较合乎逻辑。

如果以此阙爲线索,我们可以在东晋时期的铭石书迹中以时间的先后列出这个风格群体的成员:

《王兴之夫妇墓誌》(341年、348年,出土于江苏南京)《刘剋墓誌》(357年,出土于江苏鎭江)

《王丹虎墓誌》(359年,出土于江苏南京)

《枳杨阳神道阙》(399年,出土于四川巴县)

《爨宝子碑》(405年,出土于云南曲靖)

论地域的分布,东晋这类变体铭石书不仅流行西南边陲地区,而且盛行于首都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书法世家王氏家族的墓誌,也採用这种体态。由此,我们可以推见:东晋的这类变体在当时的铭石书中是一大宗,也是当时铭石书的标凖体,而且往往用于达官显贵这一阶层的铭石之作。

变体的奇特性格,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许多猜测。以至成爲人们怀疑王羲之那种妩媚体态存在的可能性的根据。同时,我们也发现,师法这类变体是很困难的事情,大槪这类变体美术化的形质特徵实在难以用毛笔摹拟得毕肖,否则,必须以牺牲书写的自然意味爲代价。

为您推荐

永安侯墓石(书法)

永安侯墓石(书法):【简介】: 时石刻。河南洛阳出土。西安碑林藏。“晋永安侯墓”五字,石质。晋本。13×63cm。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二)。 【赏析】: 魏晋时期,上承汉制,隷书体在走向程式化的末路的趋势中逐渐楷化。石..

伯远帖(书法)

伯远帖(书法):【简介】: 东晋·王珣书。墨迹纸本,行书。25.1×172cm。凡五行,四十七字。乾隆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因命其斋曰“三希堂”。原迹北宋时曾入内府,后屡遭流落,乾隆时又..

张永昌墓碑(书法)

张永昌墓碑(书法):【简介】: 河南洛阳出土。搨本。27×10cm。西安碑林藏。三行共二十字。爲晋末时物。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二)。 【赏析】: 晋隷远不及汉隷。厚重、古朴、奇险、秀丽,种种优点皆不及。此碑之优点在..

鸭头丸帖(书法)

周叔宣母黄夫人墓誌(书法)

周叔宣母黄夫人墓誌(书法):【简介】: 晋宋时墓誌。无年月。一九六六年二月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磨盘山。砖质。现藏南京博物院。搨本。二行,九字。34.4×20cm。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三)。 【赏析】: 南朝碑刻源..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小传】: 东晋康帝建元二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尙新安公主。历官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学父书,次习张芝草书,善书如其..

司马芳残碑(书法)

司马芳残碑(书法):【简介】: 全称《司隷校尉京兆尹司马芳残碑》。东晋碑。无年月。一九五二年在西安西大街出土。归西安碑林。隷书。残存上截并断爲三块。碑阳十六行,行九、十字不等,碑阴上列题名十四行,下刻叙文十八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