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残字(书法)

熹平石经残字(书法):

【简介】:

传爲蔡邕书。东汉熹平四年(175)刻,爲官方校正《五经》文字刻石。建于洛阳太学。有《书》、《诗》、《仪礼》、《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八石。几经兵火徙乱,蕩佚无存。后自宋代偶有残石出土。淸阮元,黄易藏有残石。自一九二二年以后,出土达百余残石,分别爲徐森玉、马衡、罗振玉、于右任、吴宜常、周季木、柯昌泗等人和北京图书馆所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馆也藏有残石。历代翻刻甚多,影印本较精者有徐森玉《汉石经集存》、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等。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隷》(下)、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九辑均收有影印图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部分图版。

【集评】:

淸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东汉书学以中郞爲最,而石经尤其得意之作,故当爲两汉之冠。”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石经》精美,爲中郞之笔”。

【赏析】:

此残石各字排列非常整齐,各字都老老实实地蹲伏在划给自己的那一小片空间中。各字横画与撇捺很少越出那个无形的方框,因此显得有些拘束。线条圆浑,粗细较爲均匀,起笔处可见到淸晰的顿挫,有些捺笔接近魏体楷书,整个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缺少自然生动的气韵。这些都提醒我们,此时已是汉隷黄金岁月的尾声。

这种风格对唐代隷书有明显影响,如《大智禅师碑》、《石台孝经》等,后人云:“唐人以楷法作隷书。”(钱泳《书学》)亦可作爲熹平年间隷书已含楷书意味的旁证。

为您推荐

建宁残碑(书法)

建宁残碑(书法):【简介】: 东汉建宁元年(168)九月刻。一九七六年在山西临猗县城关翟村出土。隷书。碑面67×43cm,厚28cm。碑文残存六行五十字。字迹淸晰,现藏运城地区博物馆。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第四辑缩印辑入。 【..

耿勋表(书法)

耿勋表(书法):【简介】: 全称《汉武都太守耿勋表》,也称《耿勋碑》。东汉熹平三年(174)四月刻。在甘肃成县天城山。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六寸,广六尺二寸。”隷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三字。额也爲隷书,刻石宋已..

衡方碑(书法)

衡方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故衞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元年(168)九月立。碑原在山东汶上县。现存山东泰安岱庙。隷书。2.75×1.08cm。碑阳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末行末有朱登题名二行,计十二字。碑阴漫漶甚,只存..

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书法)

娄寿碑(书法)

娄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玄儒先生娄寿碑》。东汉熹平二年(174)正月立。石旧在湖北襄阳光化县,久佚。隷书。额篆书“玄儒娄先生碑”六字。传世可信搨本爲明华夏眞赏斋宋搨本,缺首数页,自“营以禄”起,有明丰道生及..

熹平残碑(书法)

熹平残碑(书法):【简介】: 东汉熹平二年(173)十一月立。淸乾隆五十八年(1793)爲黄易在曲阜东郊访得。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一尺四寸,广一尺三寸。”隷书。存八行,首行八字,二行十三字,三至..

郑固碑(书法)

郑固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郞中郑固碑》。东汉延熹元年(158)四月立。碑在山东济宁。宋时即已漫漶。隷书。十五行,行二十七字。淸初仅存上段二百五十四字。雍正六年(1728)李鵾得原碑下右角存二十四字。乾隆四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