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议帖(书法)

公议帖(书法):

【简介】:

宋·米芾书。白麻纸本。行书。纵31.8cm。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

【赏析】:

世人形象地把米书比作是“风樯阵马”,《公议帖》给人的正是这种感觉。

《长至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它那别具一格的章法,全帖分行爲八,行行疏朗,首两行与末两行均书写贯底,中间四行因尺牍行文的关係,二、三、五字不等;作者写至第三行“于”时,忽然而止,调头另取一行,再接二连三,使各行之间形成落差,总体上中间的四行字与首尾的四行字形成强烈的长短对比,同时在腹部留下巨大的空白,使长短不一的行文,颇似藤条下垂,参差不齐,饶有情趣。

《公议帖》给我们的第二印象是结体与章法的欹正交用,这是该帖的基本格调。侧而反正、化险爲夷是米芾结字的绝技,仔细观赏他的字,或上侧而下正,或上正而下侧,或右侧而左正,或左侧而右正,随机应变,因势生形,无所不在。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如“首”、“长”等字,属于第三种情况的如“淸”、“朝”等字,无论何种变化,均以平衡爲终归,达到磊砢不平的审美效果。非常巧妙而自然的是,米芾又把这一结字原则娴熟地注入章法之中,相映成趣,耐人寻味。运笔的灵巧,又强化了结字与章法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公议帖》给我们的第三印象。有趣的是,他曾颇爲自负地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他依着笔势不断用不同的笔锋,于俯仰向背、转折顿挫、正侧行留之中毫不保留地展示

出来,人们随着他的指向而得到沉着和痛快的感受。如果说第一行由于初落笔,还显得稍爲拘谨的话,那么随着笔势的展开,行至最后一行时却能手下生风,尤其是“芾顿首再拜”,若赛跑的冲刺,越接近终点,速度就越快,“拜”字的最后二笔,分明是运动员冲过终点的一刹那,长长的枯笔,给人们的感觉是一阵风,眞有目不暇接之感;故朱熹称米书爲“天马脱衔、追风逐电”。

为您推荐

长者帖(书法)

长者帖(书法):【简介】: 宋·米芾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29.8×49.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 【集评】: 宋曹勛《松稳集》:“米襄阳..

多景楼帖(书法)

多景楼帖(书法):【简介】: 宋·米芾书。纸本。行书。凡六行,共五十字,每行字数不一。刊于《米芾书翰墨迹》、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赏析】: 此作也是米芾的大字行书墨迹,与《虹县二题》写法相近。可能笔毫不同,此作更..

三诗帖(书法)

三诗帖(书法):【简介】: 宋·薛绍彭书。纸本。行书。七言绝句三首。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27.3×3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三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二),载入台湾《故宫..

得告帖(书法)

箧中帖(书法)

箧中帖(书法):【简介】: 宋·米芾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全称爲《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28.4×39.5cm。《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集评】: 元鲜于枢题:米元章..

吴江舟中诗卷(书法)

吴江舟中诗卷(书法):【简介】: 宋·米芾书。行草书。纸本。31.3×559.8cm。《石渠宝笈三编》着录。美国纽约私人收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 【集评】: 明孙鑛跋:“项子长在职方日,爲余言;李伯玉藏米数十字甚..

秋暑憩多景楼诗帖(书法)

秋暑憩多景楼诗帖(书法):【简介】: 宋·米芾书。纸本。行书。凡六行,三十八字。《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着录。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集评】: 淸吴其贞《书画记》:“书法雄秀,锋芒凛然,神,品也。”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