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仙诗卷(书法)

李白仙诗卷(书法):

【简介】:

宋·苏轼书。书于元祐八年(1093)七月十日。蜡笺本。行书。34.5×108cm。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

【赏析】:

此作苏轼书于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苏轼的很多作品因注重创造意识,透过它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多少领会到作者的苦心孤诣,换句话说,是露出了刀劈斧凿之痕的。那线条的优雅,行气的从容,章法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精美绝伦之感。这当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中的形式因素相对要多一些。试观此《李白仙诗卷》,却大有“粗服乱头”之感。据载是由汴都道士丹元子口诵李白诗二首,由苏轼录之而成的。毫无安排、设计的余地,便只好露出了“马脚”,这“马脚”便是苏轼的眞性格,眞情感。

刚举笔时,作者还很从容落墨,不失平日书卷时的雅致。因之,起首一行半,均仍由横势展开,肥阔之笔,不失俏媚风姿,正有诗中“巧妍”之意。及至第二行“只知雨露贪”起,用笔遂趋重厚,诗的意境已把作者带人了一种悲凉、旷远的心境。作者想必一边耳听丹元子的诵诗声,一边在追寻先贤李白心灵的辙迹。这时,他已忘情于笔墨,心性的脚步不断加快,到“靑松霭朝霞,缥渺山下村”时,笔势起伏,左突右撞,潦潦草草,不顾左右。及至到“无复玻璃魂”,已经完全失去了平日的优雅韵致了。到了最后两行“今此一脱洒,长啸登崑仑,醉着鸾凤衣……”时,已变行书爲行草,感情迸发,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状。笔墨随着情感的宣洩,达到了非常流畅的“共振”状态。古人与今人,诗意与笔墨已经浑然一体,兴许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追求的“凈化”之境。

为您推荐

王齐翰勘书图跋(书法)

王齐翰勘书图跋(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绢本。行书。书于元祐六年(1091)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赏析】: 王晋卿暂时失聪,苏轼断定是精神作用所致,一封风趣而又充满个性的小简,竟然眞使王..

杜甫五言诗卷(书法)

杜甫五言诗卷(书法):【简介】: 宋·黄耆老书。纸本。草书。五言律诗一首。竪28.6cm。刊于日本《综合书道大辞典》。【赏析】: 这是一幅颇具装饰风的草书作品。线条不在于微观的润燥、浓淡、轻重、疾徐的区别,而更倾向于..

表忠观碑(书法)

表忠观碑(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于元丰元年(1078)。搨本。145×84.7cm。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五)。【集评】: 明《潜山堂金石文跋尾》:“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

苏轼(书法)

尊文帖(书法)

尊文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纸本。行书。26.1×18.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缘滙观》、《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 【赏析】: 东坡书法,以天眞烂漫而超然于世;但这件短札,却并..

守边帖(书法)

守边帖(书法):【简介】: 宋·曾布书。纸本。楷书。尺牍一则。凡十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一十七字。30.8×46.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爲《宋人法书册》中之一幅。《石渠宝笈续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

长官董侯帖(书法)

长官董侯帖(书法):【简介】: 宋·苏轼书。又名《获见帖》。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一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等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一)、《中国书法》一九八六..